去感受海的另一邊
九月的金門有些許涼意,不知是近期颱風的光臨,還是應景於心中某處的感受。
從廈門坐船不到半小時就來到了金門,這次來並不是以一個觀光客的身分,而是想去見見一個許久未曾謀面的朋友,然後隔天再出發去台北。以前每次來金門都是匆匆而過,揮之即去的景象只能留在視線中,並沒有太多的記憶。而這次的短暫小聚讓我有著對這座城的念想與回憶。
剛來到金門的時候我有點沒反應過來,正當我要準備拿出手機掃一掃付費時,計程車司機卻呆呆的望著我,我下意識的明白了,你的確來到了金門。一條彎彎的海峽瞬間將兩個地方分割的截然不同,也許對於這個看似距離很近但格局卻不同的地方可以讓你全身放鬆,心無旁騖的感受這裡的風土人情。
金門的熱情與友善
還記得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夏天協奏曲》,在電影裡面的多處情境反映著金門人的熱情與友善,似乎又沒有了隔閡,只有親近。路遇一家雜貨店,我走進店中看著富有歷史性的門面,很自然的與店家聊了起來。
店家的老闆看上去是一個飽經風霜的婦人,她告訴我們,這個門面的歷史大概距今有一百多年了,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婦人聽出我是大陸口音,熱情的跟我講解著金門的特色小吃,還有金門的斑駁古跡是你一定要去走走的地方。也不知道為什麼,瞬間就會覺得很暖。也許我喜歡的是無意間的交談,你沒有任何目的的告訴我要走的方向與路徑。
記得有人描述過,你們匆匆的來,又匆匆的走,是路人,亦是過客。可是我真的不想當個過客。每當我到一個地方,如果有一些機緣與巧合,我願意與你們有些故事。希望我不僅僅只是看到,而是有些感受與認同。騎車穿越在這開闊的土地上,難以見到城市裡的車水馬龍。於是我們加快車速,感受這速度帶來的刺激與自由。似乎在這裡釋放出自己舊日時光中的厭世與不屑,唯有在這靜寂的時光中保留最初的自己。
然而金門的建築物卻充赤著閩南建築裡最傳統的特色,你經過的路旁總會有一些古跡屹立在馬路的兩側。作為曾經是建築系的學生,還是會對建築有著舊情,不由自主的還是會看看裡面的構造與建築獨有的靈魂,那些過去的建築師會想告訴我們一段怎樣的設計與故事呢。
百年建築待誰來歸
朋友帶我去了黃輝煌洋樓,洋樓裡的高梁奶茶香味撲鼻而來,端上奶茶,坐在陳舊的木頭桌上,看著一本不知作者姓名的書,似乎被這樣的風格帶回到民國初期。也好,與這座房子的歷史很搭。走上閣樓的陽台,看著窗外的景色,就好像在那一年,一位千金小姐內心雀躍著等待良人的歸來,是欣喜也是忐忑。
正當我還在美好幻想著某些情節的時候,突然被朋友的呼喊聲所驚住了。我們來拍一張照吧,我順著她的意思,擺上了我平日傻傻的那個微笑。也許記憶就如同這棟百年建築依稀的在等待誰的歸來吧。
後來,我們去吃了詠春廣東粥,熱熱的湯裡有已經細到看不見的米粒,再配上一點肉圓和豬肝,卻又別有滋味。毫不誇張的說這應該是我喝過最好喝的粥了。味道這種東西不會作假,它會留在你的腦海裡。就像我每到一個曾去過的地方,都能想起,曾經在那吃過最好吃的東西,這種念想是會帶有感情的,還有與你那時的共同回憶。就像生命中,你走過一些難忘的地方,每個地方似乎都能帶給你一些什麼,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我知道,都有故事。

記得天色傍晚,我們去了一個私密景區。雙腳踩上斜度小於30度的岩石上,艱難的走在石頭中央,擺好重心找到平衡感,為了就是看看難得的風景還有拍上一張美美的照片。往後的日子里應該還會伴隨著各種不一樣的風格與步調,若是再看到這些照片時,還是會想起那時的年輕與雀躍。也許這裡真是一個放鬆心情與內心平靜的地方。
來到金門的幾天,能讓我覺得快樂。不去想任何讓人情緒複雜的事情,只想靜靜的走在旅行的步調中,和友人聊聊過去與未來。在城市呆久了,不免對於像金門這樣的地方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懷。是一種簡單,也是一種嚮往。是舉杯邀明月的豪情,也是對飲成三人的不舍與感歎。金門的路看起來很寬敞,是因為路上的車輛與行人特別的少,所以你可以馳騁在馬路上,感受著大自然的親昵與熱情。沒有太多嘈雜,也沒有車輛的大聲咆哮,很適合留下你對生活獨有的際遇與對未來的嚮往。
願各自都實現夢想
金門的晚風吹在身上,會讓你感到沁入心脾的凍感。我們坐在海邊,喝上兩瓶啤酒,眺望遠方。和朋友胡扯著自己的壯志與那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許,我也只是說或許,它就在某天實現了呢。也許年輕時的每個你,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個性。也許就是在這樣每一次的不妥協中,得到堅持與感動。就讓我繼續將夢想畫的大一些,不要害怕,一直向前走。就讓未來的你回眸當初的自己,或許是笑容漂浮在最美的畫面上,還有當時你的那份年輕與對生活的較真與激情。
在金門飛機場,揮別的那個瞬間。我只是覺得我們下次見面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只希望歲月安好,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成長。未來,都願我們實現各自的夢想,高處見。
摘自《中時電子報》作者: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