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背后的推手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21人  越读者说书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上高中的时候,因为学文科,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恰巧我又是个记忆力很差的人,总是为记不住课文感到苦恼,尤其是上语文的时候。因为是班主任的课,所以课文背不下来总是挨批。有一次一篇古文我死活就背不下来,老师很生气,对我说:“重复是最好的记忆,你背不下来就是不肯下功夫。”我很委屈,想争辩是自己记忆天生就差,但是看到老师犀利的眼神就把话咽回去了。那天放学回家,我把其他作业做完,然后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对着那篇古文死磕,直背到口干舌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办法虽然看上去很“笨”,可是却很有效,第二天语文课背诵果然过关了。虽然过了关,可是内心也总是怀疑这种方法不就是机械记忆,有啥科学可言。

在背诵课文这件小事上,除了对机械记忆是否科学的困惑,更加让我苦恼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的,在读书的时候,谁都会遇到一些整天上课睡觉、平常嘻嘻哈哈,可是背起课文、解起数学题如同开挂的人。我们往往会说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吾辈只能望尘莫及。

后来读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才明白,原来真理真的都是朴素的。高中班主任 “重复是最好的记忆”也并非无源之水,这条方法论是从《中庸》里来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是否也是表面装轻松,背地里却在落实《中庸》上的道理呢?天赋和练习,到底哪个更重要?

也许我们都听过这样的励志故事:科比说,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莫扎特3岁时就已经开始高强度的作曲训练,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20岁前练习的平均时长已经超过了1万小时……这耳熟能详的奋斗故事除了让我们偶尔热血沸腾一下外,似乎就没有以后了。但是有一个人在科学深入的研究后,系统地向大众揭开了天才现象的神秘面纱,找到了天才背后的推手。这个人就是英国的马修·萨伊德。

马修·萨伊德本人就是一位别人眼中的“天才”,他是英国顶级乒乓球运动健将,曾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更让人惊叹的是,马修·萨伊德凭借自学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天才假象》这本书,是马修·萨伊德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往往高估了天赋的重要性,印证了高水平专家表现都是大量刻意练习后技能内化的结果,这才是天才背后的真正推手。《天才假象》主要从天才现象的误解,理解刻意练习,信念的力量三个重点来一一破解天才假象。

第一,破解第一个天才假象,对天才现象的误解。

《天才假象》一开始,马修·萨伊德就从自己的案例入手,层层深入地揭开大众对天才现象的误解。马修从家里车库的乒乓球台、乒乓球发烧友哥哥、欧米茄乒乓球俱乐部说起,仿佛他在成为顶级乒乓球运动员之前,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接着马修又列举了莫扎特、老虎伍兹等例子,仿佛这年少成名的人,真的就是被上天眷顾的人,他们是用天赋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真的如此吗?诚实的讲,天赋这种东西,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天赋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天赋异禀的人,不管多么聪明,如果后天不努力,时间长了也会沦为平庸。看来古今中外在天赋和努力谁重要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为了进一步揭开人们对天才现象的误解,作者举了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1991年进行的一个调查。简言之,埃里克森发现被试里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20岁前练习的平均时长就已经达到了1万小时,比水平不错的演奏者多练习了2000个小时,比希望成为音乐老师的演奏者多练习了6000个小时。

那些拥有卓越表现的专家们,并非依靠天才而是将天文数字般的练习时间压缩到了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是大量练习促使进步出现。

第二,破解第二个天才假象,理解刻意练习。

然而,疑问紧接着就来了。既然练习一万小时就成为天才,那很多从事一个职业至少10年的人早该成大师了,比如出租车司机,比如老股民。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把时间花在里面了,却没有修成正果呢?原因就是一万小时里,还有一个核心的秘密,那就是刻意练习。

所谓的刻意练习不同于普通练习,它是为提高成绩而被专门设计出来的,对练习的结果可以持续的反馈。刻意练习没有多少乐趣可言,非常的费神,它需要人们打破旧有习惯,投入更大的专注,要主动并有目的地练习。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马修·萨伊德在19岁的时候,追随陈新华教练练习乒乓球,陈教练的训练方式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是后来我们在一些视频中看到的刘国梁教练训练张继科的方法,在球台旁放一桶球,然后教练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速度,向球员打各种旋转球。这种训练方法,让马修的能力不断提高,速度变得更快,动作更灵活,预判也更加准确了。

刻意练习,天才背后推手的“推手”。埃里克森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来阐述这一核心秘密。

第三,破解第三个天才假象,信念的力量。

那么,是不是进行刻意练习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呢?其实不然,打通通往天才之路最后一公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念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举了德韦克实验的案例来说明信念或者说思维模式的强大影响,结果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德韦克后来也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有详细的记录。总之,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坚信后天的努力练习可以提高能力,不但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把失败当成一个学习、进步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开始自我怀疑。

书中作者举了老虎伍兹的例子,伍兹拥有超出常人的信念,那种自信力让他的身体和心理建立起了一种强有力的沟通机制,他的信念甚至是可以被感知的。这种强大的信念力量,让老虎伍兹在2008年美国公开赛中,在膝盖伤病的不佳状态下,最后仍反败为胜。这些顶级的运动员,用坚定的信念过滤了负面信息,让自己通往巅峰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钢琴家霍洛维茨说,钢琴技艺,一天不练习,自己能听出来;两天不练习,同行能听出来;三天不练习,全世界都能听出来。要想在一个专业领域达到卓越的成就,只有常年、大量、刻意的练习,除此没有捷径可走。想要偷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偷懒。天赋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但是刻苦科学的后天练习却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