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香,奈良之都,古梅园
原创: 刘詠施 sisicicixixi 源起奈良
这次到奈良,终于有机会参观古梅园。古梅园的墨至今仍旧使用最传统古老的手法制作,世代家族传承,几百年来古梅园的制墨技艺完好传承,始终保持着十分稳定的高水准。即使是在中国、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中已被削减的工艺,古梅园也将其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可以说,古梅园是奈良墨代表作了。
有一段奈良墨的资料介绍:奈良墨的制造技术,据说是大同元年(806),作为遣唐使出使唐朝的空海从中国引进的。最初的“奈良墨”由兴福寺二谛坊制作。公元1400年左右,兴福寺用油燃烧产生的炭制作出油烟墨,相比过去用松脂燃烧产生的炭制作出的松烟墨,颗粒更细腻,色泽更浓郁,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奈良代表性的特产。到了天正年间(1573-1592),松井道珍创办古梅园,使奈良墨的声誉大振,奈良的制墨业也在这个时候发展成为一项民间产业,制墨所相继诞生,各地优秀的技术和工人也集结于奈良,造成了奈良制墨业一支独秀的局面。时至今日奈良墨仍占据着日本全国90%的市场。
可见古梅园在奈良墨中的地位。古梅园现在开放给予参观,但并不是一个废弃的旧工厂博物馆,制墨各个程序依然照常进行,自1577年创立开始,当时的制墨环节,工序,仓库和今天所见的一样。古梅园是日本江户时代最负盛名的御墨作。它始于日本室町末期,盛行于江户时代,不仅在日本,在中国、朝鲜也都颇有影响。因此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开放参观并可以尝试参与某个制作工序,是希望让这种坚持被更多人认可。
到了古梅园,被安排体验握墨,心里想一会要洗多少次手才能干净。不能带手套,直接赤手把刚成型的墨条握在手中,黑黑的一条墨,师傅交到我手心,五指合拢握住,软软的,很细腻,没有任何粗糙。把手指张开,师傅赶紧用纸包裹墨条送去干燥。据说暴露太长时间,墨条会出现裂纹。最神奇的是,竟然手一点都没脏,我很惊讶并且疑惑地看着师傅。翻译解释,越是细腻越是好的墨,是不会粘手的。
处理灯芯,保证灯芯细致均匀,烧出的火焰均匀,越细火焰出来的墨等级越高。
采烟藏”的仓库里,排放着200个倒满了植物油(以菜籽油为主)的素烧容器。点燃容器中的灯芯,火焰的上方是用来收集炭粉的素烧陶器。因为火焰的大小和油的种类决定了炭的质量,所以200抹摇曳的火焰通常由熟练的手艺人统一管理,每天时间长达10个小时。如今在奈良,也只有古梅园还有能维持这样制作方式的制墨人,就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然后将炭和胶经过提炼,加入香料,再由富有经验的师傅打磨、压制成型。说很简单,其实工艺复杂,需有极度的细致和耐心。就使用动物胶,煮胶这一个环节,就足以磨人。
放几张图做显示,因为当天并没有看到这个步骤。据说这是接任松井元泰的第七代当家人松井元汇发明的,从牛、鹿身上,甚至从鱼和草木中提炼胶质,效果明显。
“采烟藏”收集炭粉,几百年积累的木屑(使用过程中减少就补充一些进去),根据不同的湿度和温度、时间用以吸收墨条的水分。这些墨一天被翻动4000次以上。因为避免湿气,门必须一直关着,保证室内的干燥,不影响木屑的干燥度。
在晾房中,墨块被打结系挂成长长的一串,从松木房梁上垂挂下来,闻着有淡淡的墨香,就是松烟的气息吧。
成品,墨色泽水润饱满,清脆坚硬,这是精心干燥的结果。手指拿着墨条,感受墨条质地细密,浓浓墨香,光泽丰富。
原来按照按黑度分为漆墨、极上油烟墨、油烟墨、松烟墨、青墨、茶墨等,油烟墨中又分为胡麻油烟、椿油烟、桐油烟、菜种油烟等,其淡墨时之色泽带有淡紫色、赤紫色、淡红色、淡茶色、淡青色等。想不到印象中仅仅是黑色的墨,竟然如此层次。
运墨的轨道一直沿用至今,几百年的光阴,没有让奈良墨消失,古梅园依然坚守,这条轨道,不知道输出了多少奈良墨。日本有抄写经文的习惯,墨也是在佛教盛行的时候兴起。至今,奈良墨仍然市场很大,墨香四溢,研墨写字自是比电脑更有一种风雅,感觉与过去的时代有一种联系,为了这种联系,奈良墨也理应保留。
对古梅园制墨发展经验感兴趣的话,推荐阅读古梅园第六代当家元泰著的《古梅园墨谱》《古梅园墨谈》《太墨鸿壶集》。他为奈良墨的发展和保存经验功不可没。
古梅园体验制墨每人费用4000日元。
参观加体验大概30分钟
上午10点半开始到两点结束
预约电话:0742-23-2965
上一篇长谷寺的文章里,有一些图是长古寺提供给我使用的,特此鸣谢。另外,这次摄影MR R的中文名陈品莊(陈志红),为避免误会,特此把中文名标注。谢谢!
奈良宣传员:刘詠施
策划撰文:刘詠施
摄影:MR R陈品莊 (陈志红)
注:所有视频、图文版权属于源起奈良,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留言哟!
声明:源起奈良公众号是奈良县厅委任宣传专员刘詠施主理,一切事务由刘詠施亲自对接,其他个人及工作室一律不能使用公众号LOGO及名义进行对外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