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串联起碎片化的知识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88人  不多做事

 小时候,家长让孩子背数字一到十。我曾经背了好久,家长连拿苹果梨带生气对比别人家孩子,伤害我幼小的心灵。终于会背了。然后从此开始了我们学习的一生。加减法、小九九、平方、开方、三角函数、概率、微积分、矩阵……

除了课本上的内容,我们也把从一到十广泛地运用到了生活里。比如藏猫猫之前要倒数十个数,然后再开始找小伙伴;比如学会了加减法,我们去买菜可以知道给钱找钱这事了;比如学了三角函数,我们可以推测角度和距离,观测太阳运行的规律……

我举了些例子,但发现除了常用的,那些曾经费劲学过的微积分、矩阵的知识却举不出例子来。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我们不常用到啊,时间久了就不会了。这点我也认可。不常用就忘了,很正常。但如果过了30年后,我还能脱口而出钟摆的长度与运行的快慢之间的关系是T=2∏√(L/G),你是不是很惊讶!为什么我还能记住这个公式?一定是我在学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用它了。给自己出道题,用联想的方式,串联起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快速摘取那些点状记忆——就是那些我们曾死记硬背的知识,把它们联想似的运用起来,就加深了理解。而真正理解的知识,才会长久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想想,我们以前的钟,还不是现在的电子静音的钟,是机械的,需要经常上弦的。那个有名的牌子叫“555”三五牌挂钟。它需要半个月上一次弦,所以叫三五牌。每次上弦后,我们会再次对时,快了慢了需要调整摆的长短。于是,我们在不断多次反复运用中就深刻的记住了这个公式。即使家里已经不用摆钟很多年了,但公式仍然还刻在我的脑海里。

而那些不常用的微积分、矩阵。我完全不知道该如果运用,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学而无用的观点。其实,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学懂。只是单纯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的记下了,短期内应付考试而已,出考场就不记得了。而一个学物理的人,比如我那变得可恶的老爸,能把遥控器里的红外线用矩阵的方法解释清它的工作原理,微积分也可以跟测量距离放在一起去应用。因为他是真学懂了。并且能够联想似的串联起各个碎片化的单维度的知识。

所以,要真正学懂,除了笔记、给自己出题似的输出,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去连接联想才能行。


建立连接的三种方法:

1演绎法——由因推出果。

三段论的方法:大前提(已隐藏的前提,需自己推出)、小前提、推出结论。

这个方法我没看懂,也推不出不讲理的结论是隐藏了什么错误的大前提。感觉像人常说的“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我要能听懂那音,也就不用学如何提炼说话人的大前提了。这个方法看不懂。先跳过吧。

演绎法可以运用到逻辑推理、逻辑验证、预测未来。

2归纳法

求同——找共同点;求异——找不同;并用——维生素C的发现;共变法——人多时更容易漠然;剩余法——海王星的发现。

3类比法

例如小米的“烤红薯效应”——利用了闲置热效能。再提起时,就不用费劲去解释小米生产多类别的产品是基于什么原理,简单类比个烤红薯效应,大家就都懂了。

所去连接各知识点,多去运用。慢慢来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