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声 l 用专业赢得尊重
智慧如你,寻觅至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世界都在消失,只剩下一堆搞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的弄潮儿在那里狂欢。”
在这样一个时代,多数人或多或少会存在对知识的焦灼,不会停下学习,至少会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吧。在教育领域,老师们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去听一些的报告,有些报告很有价值,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报告,讲授者“端着装着,言之无物”,浪费了时间,影响心情。为什么会端着装着?很多时候是因为讲授者不专业带来的不自信,为人师者,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专业。
学习,研究,就会产生困惑、争论和思考,教学工作就不再是单调的重复劳动 ,而变得有趣味。毕淑敏说过,一个人从25岁到60岁,大约需要工作7万小时。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会怎样快乐和充满创意?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不学习,不研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因为无知带来自大。教师很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是,总感觉自己比孩子牛,所以我们会按成人的意愿锻造学生,但这未必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他们要面对一些现在尚未出现的问题,要从事一些现在尚不存在的工作,要做一个合格的助学者,我们必须要专业。
专业,我们才可能由行业的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远到大教育家孔子,朱熹,王阳明,到近代的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再到当代的知名教师于漪、魏书生、霍懋征(前后落差有点大)…… 教育里的佼佼者,首先是专业的人。
专业,才能赢得尊重。前段时间,新华社对马云有一个专访,题目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云说唯高考论是不行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命运和能力,教育最终是要让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乔布斯也有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两位大佬,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了不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世界都在消失,只剩下一堆搞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的弄潮儿在那里狂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更要靠专业去赢得尊重。
做个学习者,做有思想的实践者,有实践的思想者。但也切忌拿知识当鸦片,靠“我在学习”的幻觉作为教师的职业优越感,我们的目标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成为更专业的教师,帮助更多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