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每天300字三笑集

老子杂谈(十八)刍狗的命运

2019-03-20  本文已影响9人  第贰月

老子心中的“道”,大多都很挑战我们的认知,不过正因其不同,方有震耳发聩之效用。

关于老子心中的“道”,第一个我们应该了解的理念,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道无偏”。所谓“道无偏”,就是说作为最高存在的“道”,对于世间每一个单独的存在,都没有任何的偏爱。这是老子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而对这个思想最直接的阐述,就在老子的第五章,这也是《老子》非常有名的一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五章

本章应该是老子最惊世骇俗的话语之一,至今好像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究其原因,关键就在这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刍狗”?刍就喂牲口的草,把草捆扎成一个狗的形状,这就是刍狗。在老子生活的年代,人们在祭祀祖宗神灵的时候,经常就用刍狗献祭,估计是觉得用活的狗没必要,不划算,或者觉得太残忍也有可能。那在献祭完了以后,这种草扎成的狗就没啥用了,一般就随手一扔,当垃圾处理了。在当时,刍狗就是一种很轻贱的东西。

说到这儿,不妨扯远一点。古往今来,很多自以为颇受重用的人,说到底,不过就是领导的一条刍狗。用你的时候,把你捧得高高的,弄得你也觉得自己真是个人物,然后帮领导得罪人的事儿就都你去干了。结果到了最后,领导需要平息民愤了,需要撇清自己了,就把你随手一扔,当“刍狗”一样处理了。自古以来很多所谓的“重臣”,其实都是这样的角色。“请君入瓮”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故事的两位男主角—周兴和来俊臣,便是武则天的两条“刍狗”。虽然都曾风光一时,但其实都是用完就扔的货色,没一个有好的下场。要说类似的故事,从古至今,其实一直都在不断地上演,前仆后继的人从来就没断过。看多了,也就觉得一点都不新鲜了。

老子关于刍狗的这番话,当然比我的胡乱发挥要深刻得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表面上看,这意思好像就是在说:天地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万物对于天地,不过都是些草扎的狗;圣人是没有仁爱之心的,老百姓对于圣人而言,也不过都是些草扎的狗。听到老子这番话,大家心里是不是哇凉哇凉的?这啥意思啊?敢情老天爷就如此的冷漠无情么?而毫无仁爱之心的人,还能称之为“圣人”么?所以我才会说,这是老子最惊世骇俗的一番话,说得太重!说得太狠!非常挑战我们的认知。不过大家别急,让我们一点一点来说,最后说明白了,也许你就会惊叹于老子的卓越智慧了。


下期预告:什么是“仁”?

“仁”这个字,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好,那么“正确”。

喜欢第贰月

记得关注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