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帝王》之一,治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也是后世学者认为庄子本人所著的最后一篇,前面六篇基本阐述了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展现了庄子的思想和追求。
《逍遥游》论述了人存在于世界的至高境界;《齐物论》讲述了物质的本质和世界的本相;《养生主》表达了修行养生的真谛;《人间世》表明了修道的处世法则;《德充符》展现了人活着的最大价值;《大宗师》则对道的属性和本源做了深入探讨。
最后这篇《应帝王》,从字面上看是应对帝王做出的回答,可以看做是教帝王治国理念的,也可以看做是教导个人解决处世问题的,毕竟“内圣外王”是当时每个学者都精心研究的,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王!
【读经典】
啮缺(niè quē)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简单翻译下:啮缺向王倪求教,问了四个问题,王倪回答了四个不知道。啮缺于是高兴的跳了起来,去找蒲衣子处讲了这个情况。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简单翻译下:蒲衣子说“你现在才明白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舜用仁义、礼教来管理天下,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戴,但还没有达到非人的境界。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简单翻译下:伏羲氏他睡觉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一会把自己当做马,一会儿把自己当做牛;他的认知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纯真可信,而且一开始就进入非人的无我境界。”
【谈心得】
《应帝王》开篇故事的两个主角也是我们的老熟人:啮缺和王倪,在前面《齐物论》的故事里,啮缺曾经问过王倪万物共同标准的问题,啮缺问了四个问题,王倪回答了四个不知道,当然后面王倪就举例阐述了万物没有统一标准的道理。
“啮缺因跃而大喜”,啮缺听后非常高兴,蹦蹦跳跳的去告诉了蒲衣子。这个蒲衣子相传是尧舜时代的贤人,蒲衣子就说:“而乃今知之乎”?意思是你现在才才明白呀?
蒲衣子还进一步解释到:“有虞氏不及泰氏”,这里的有虞氏就是虞舜,三皇五帝里的舜;泰氏就是泰昊,也就是伏羲氏,蒲衣子说舜是比不上伏羲的。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就是说舜用仁义、礼教来管理天下,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戴,但是他“而未始出于非人”,就是还没有达到“非人”的境界。
这个“非人”的境界,指的是悟道大道,明白“无为无我”的境界。靠着“人为”的能力、才华,用规则树立道德、仁义去治理国家,是无法摆脱困顿和担忧的,难以达到逍遥的“无我”状态。
而伏羲氏呢?“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睡觉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游自得;“一以己为马,以己为牛”,一会把自己当做马,一会儿把自己当做牛;完全是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放松状态。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他的认知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纯真可信,“而未始入于非人”,从一开始就进入“非人”的状态,也就是说伏羲氏治理国家完全是无为的状态,进入“无我”的境界。
《应帝王》开篇的这个故事,就表达了应帝王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治理天下,要用无为的理念,放松自己,放下礼教,抛弃约束的仁义、规则等东西,不要有治理天下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