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猝死的风险,我还是进了沉闷的投行,做着荒唐的投资!
2012年国信证券保荐人代表人郭熙敏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还未满33岁
2014年广发证券32岁的投资银行部业务员王晶猝死
2015年高盛三藩市支行的90后分析员在连续工作两天两夜后死去
……
累到猝死,真的不是段子
凌晨3点的金融街,满是灯火通明的写字楼
他们曾是某省状元、他们曾是世界一流名校的全奖学生
他们都曾为了一份名叫“投行”的工作,挤破了头
现在也都为了这份工作日夜加班,透支青春
可是冒着猝死的风险,为什么还是一定要进投行?
为了钱?当然不是。PE、VC、对冲基金各个收益都比投行好。投行只是一块跳板,因为投行背景是跳槽的最好名片。
// 跳了一次槽,工资翻了一倍 //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最核心的就是项目资源和资金资源,而恰巧投行的人自带这两项资源。另外人人知道投行苦,工作流程标准化,在投行磨炼了几年的人,大多做事高效干练。因此,无论是金融行业的哪个业务线,都特别愿意接受来自投行的人。
拿PE、VC来说,他们几乎不收应届毕业生,而现在在做PE、VC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是从投行跳槽过来的。如果能从投行跳到PE、VC,年薪能涨200%。
有一些投行人其实在投行混了2~3年,并没有太大进展,因为他们手上没有项目,业绩也不理想。这个时候,就该跳槽了。因为去一个新的公司,他们并不知道你以前做得很烂,而跳槽之后你的薪资涨幅在30%左右,职称也会变高。以前是E,就会变成ED,ED就晋升为MD。
还有的人在投行做得很好,但做了2~3年之后也想跳槽,因为越往上走,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晋升变得更加困难。而跳槽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本来在中信建投做高级投资经理,你可以选择稍微次一点,但也是排名前20的券商投行,跳槽过去之后就会升为投资总监D。D是投行的一个坎儿,和高级投资经理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D可以自己带团队,自己做项目,项目收益给公司一部分之后,剩下的可以自己跟团队分红。不论是从职位还是薪资都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 跳槽选择多 //
一般来说,从投行跳槽大致有4种路径。一种是在投行机制内部跳,从A机构到B机构,级别职称会有一个提升。
二是跳到相对应的PE、VC,从底薪到bonus都会有很大涨幅。做金融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投资梦,投行做的是中间业务,主要是合规,至于项目到底挣不挣钱,挣多少都跟我没关系,我只需要按比例拿提成。而做PE、VC就是真正做投资,拿着公司的钱去做投资,赚了能拿到更多分红,但赔了无法跟股东交代。并且这个圈子很小,你一旦搞糟,不仅你背后的团队无法运营,你在业界的口碑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做PE、VC的人都非常小心谨慎,他们不在意这个项目是否能上市,只在意它是不是一个好项目,能不能挣到钱。
三是跳到实体企业的并购投资部。他们的薪资涨幅更夸张,会有300%的增长。而且作为实体企业,他们不需要募集资金,可以直接用自己公司的钱进行投资。
四是跳到上市公司做董秘。这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甚至可以说董秘就是CFO的前奏。
// 业务才是王道 //
刚入职的小白会非常介意公司的title,想要一些big name给自己镀金。但其实业务线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华宝证券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它的量化投资是做得非常棒的。而即使你在中金、中信,如果接触不到核心和优质的业务,对你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就跳槽而言,如果是工作2~3年的投行人,一是可以依靠一个big name的老东家,跳到一个不错的岗位上去。二是即使你的公司名头不是特别响,但你做的那个业务线是业界最好的,你也能够凭借它得到一个好的岗位。甚至可以从一个小公司逆袭到大公司。
但如果工作6~7年之后,大家看中的也就是你的业务和项目了,什么big name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自己本身就写着你的历史,你做了什么,带着什么项目,业务水平怎么样,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这些才是公司真正在意的。
对于新人,一定要谨慎选择你们的第一份工作,好平台和好业务,二者一定要占其一。如果遇到一个好的老板,他们会带你做项目,这些都是你的经验和今后的谈资。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老板,你参与不了任何项目,也就得不到成长。所以最好多去实习,实习的时候跟着的老板,一旦入职,之后也会继续跟着他。
投行人有投行人的辛苦,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自的不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共勉。
沉闷的投行,荒唐的投资!
抢不到,焦虑,怕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抢到了,也焦虑,怕落入了别人的陷阱。VC在焦虑,PE也在焦虑,投行在焦虑,投资也在焦虑。投行与投资的从业者们,要消除焦虑,必须回归产业。大佬风吹猪,我只研究产业。大佬局中局,我只服务产业。
壹
秦王嬴政最近一直睡眠不好,统一天下的大业让他焦虑。这位君王幼年被送往赵国当人质,历尽坎坷。少年被吕不韦抢回秦国立为太子,继承王位后又让吕不韦摄政九年。成年好不容易亲政之后,却日日琐事缠身,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秦国迟迟不能出征六国,统一天下。这种碌碌无为,哪能配得上嬴政的雄心大略?!
然而丞相李斯却送给嬴政四个字——“积微速成”。要成大事,却要先做小事,这是什么道理?
李斯却说,要成就千秋功业,平常人都以为需要靠办成几件大事,但千秋功业的根基,恰恰要靠办好每一件小事,如果没有应对琐碎的耐心,恐怕根基不牢。欲王天下,积微速成。不善小政而专欲大政者,至多成就小霸之业,不能一天下也!
嬴政心头的盲点豁然明朗,就连焦虑的心也安逸了——这日复一日的琐细政务,实际是一步步攀上大业峰巅的阶梯!
贰
我的同事最近去考察一家准备申报上市的企业,回来说大开眼界。一家普通的企业,却去了30几家投资机构,如过江之鲫,难怪企业把估值一次次地提高。现在的企业家也大部分懂点资本了,都是在企业行业几乎顶峰的时候来融资,估值也都不低,想捡漏几乎没可能,捡雷的概率倒是在增加。没有行业认知和产业规律推演能力,大概率就是拼运气了。
2015年,股市没法玩了。2016年,有人告诉我他为什么不做VC了,VC也没法玩了。到了2017年,又有人说Pre-IPO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连PE也没法玩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声音中,仍然不乏共享单车的“资本局中局”,一年之内,摩拜单车与ofo两家公司被十几家顶级投资机构推上了融资的顶峰。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共享充电宝成了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而与此鲜明对比的,则是滴滴风光不再、美团令人费解,乐视负面缠身,连百度都已核弹无声。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声音中,仍然不乏30多家投资机构,抢夺一个Pre-IPO公司。
看起来很好的企业,早就抢破头;不好也不坏的企业,却又不敢投;看不上的企业,偏偏涨上天。
看不懂,真是看不懂。难怪有人说,中国PE之怪状——
GP排名基本靠买榜,
基金募集基本靠PR,
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
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
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
判断标准基本照发审
……
中国的投资行业,到底要向何处去?
叁
润之同志最近一直睡眠不好,红军的前途让他焦虑,有的同志对红军的前途动摇了,队伍不好带啊。广州起义失败了,南昌起义失败了,最后连秋收起义也失败了。好不容易把城市夺下来,却又被敌人夺回去。红军不去打军阀,却转移进了山里打游击,甚至还要搞根据地、红色政权。难道待在山沟里也能闹革命?
润之却说,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很多人一定以为要攻打大城市,但是城市的敌人太强大,城市的资产阶级不坚定,所以红军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这里有最广大的人民,受着最严酷的压迫。有了根据地,红军的经济就有了保障,革命的胜利也必有希望。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只要搞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肆
我的一位券商投行的朋友找我聊天,透露出对券商投行未来的担忧。他觉得投行的工作越来越偏重于合规、越来越成为通道。IPO需要拼资源、拼关系,并购项目交易双方早就谈好了,券商主要是走个程序,所以最后只好打价格战。这样的投行哪有创造价值?
当然,这样的投行日子曾经也很舒服,但在金融改革的大势之下,在金融反腐的高压之下,舒服的日子,还能有多久?
中国的投行,到底要向何处去?
当十几家券商争夺一个项目的时候,那感觉,就像30多个投资机构去争抢一个Pre-IPO,就像几十家VC在争抢一个小黄车,就像成千上万的股民争抢乐视。
抢不到,焦虑,怕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抢到了,也焦虑,怕落入了别人的陷阱。VC在焦虑,PE也在焦虑,投行在焦虑,投资也在焦虑。
焦虑的根源,是看着行业创新日新月异,自己却没有判断价值的标准;是看着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自己却没有把握趋势的认知。焦虑的根源,是在资本大佬纵横捭阖、翻云覆雨面前,普通机构、普通从业者的卑微;是在一个变革的大时代面前,自己只能作局外人的恐惧。
伍
投行与投资的从业者们,要消除焦虑,必须回归产业。大佬风吹猪,我只研究产业。大佬局中局,我只服务产业。
这样很慢,却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因为敌人很强大。这样很慢,却一定可以成功,因为“欲王天下,积微速成”,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为产业里,还有大批实干家,在苦心研发、专心生产、用心服务。
因为投资和投行里,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被称作投行民工,但他们期待用智慧和勤奋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国经济面临一场突破,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一次蜕变。而这些,就始于新一代的投资与投行从业者们,回归“产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