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摄旅行•大洋洲旅行

澳洲行|大洋路没有大羊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66人  祖奇里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维多利亚,墨尔本

一、大洋路 The Great Ocean Road

Cape Otway  奥特维角灯塔

这是澳洲大陆最南端,也是最古老的灯塔。

据说早期的澳洲移民在海上漂泊,只要看到它,就能看到登陆的希望。在文学中也常用灯塔来比喻师长的指点,比喻在背后守候的家。

在黑暗中如果能见到指路的亮光,谁又说这不是希望呢。

" 屹立在岸边的守望者 " " 合影 "

奥特维角灯塔至今仍保存完好,不得不归功于这片区域的尽心维护和管理。景区内有cafe,有个小博物馆,有原住民文化遗址,还有早期的旧电报站和雷达站。故进入需要门票,也是无可厚非。

除了这个,大洋路上几乎没有要收费的点。

有人文干涉的地方,离不开维护和管理

除了上述景区服务,这边还设有向游客开放的守护者小屋和管理员小屋,用于提供住宿体验。

阿波罗湾朝东,灯塔方位偏西。故这边可能比较难看到日出,但只要天气赏脸,观赏美丽日落问题是不大的。

晚上住这边,应该也是不错的体验。就是除了看星星,应该没啥活动

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很多船只在此海域沉没。

入口处的一幕,破败的船体也仿佛在重现历史悲壮的一幕。也许是这南大洋过于狂野,守望者也无法镇得住吧。

这也像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抗衡。

只可惜力量相较,对比悬殊。

沉船的最后一刻。颇有意味

海岸的线条具有崎岖美。

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正狠狠地击打在岸边。此时的天是蓝的,却又没有任何日光照晒。以至于拍出来的图,都是光线刚好,又不过曝。

还有一丝我所喜爱的阴暗肃穆感。

正在挑衅示威的海

沿着入门的地图指示走,最里处是原住民遗址。但是非常简单,只是一间圆顶小草屋,现在已经被作为陈列点。

户外有些许旧时原住民使用的用具。简易到拍都没有欲望。但仔细想想,人类原始的生活方式,其实又能复杂到哪去。

回头看这片林,随时觉得会有巨兽奔出来

The 12 Apostles  十二门徒

"  墨尔本你最推荐什么? "

" 大洋路。"

" 大洋路最著名的是什么?"

" 十二门徒石。"

最难过的莫过于镜头无法记录真实之美。来的时间不对。观景台的角度刚好背光

人类为自然景观起的名字,多数会与其形态有关。至今为止我看过最有意思的还是在重庆的武隆景区那边的一张惟妙惟肖的猩猩脸。

而十二门徒被如此称谓,是因为这大陆的海岸线边,有12块独立伫立海中的礁石。壮观、美丽、磅礴、恢宏,这些都是具备的。而大多笔者描述其造型也与人面部相似,这倒是没能研究出来。

大抵是观赏美景的时候,也是需要结合点想象。

大自然是怀有艺术造诣的创作者

听到十二门徒,第一个想起的可能是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

第二个想起的,应该就是出卖耶稣的背叛者了。

不知这些岩石块里,犹大是哪个呢。

起个有趣的名字 还是比较能吸引游人前往的

现在过来游玩,已经见不到完整的12块了。

有人说现在已经塌了3块。有人说塌了5块。

有人在直升机上细数,表示说现在仍有10块。

众说纷纭。

我也没能数清现在是几块

或许无法数清数量也是其神秘之处。

但千万年的洗礼和打磨,也许终究也不能留古。可能等它们都消失了之后,又会有新的景观出现。

海上雾气很重 拍出来自带朦胧感 说不定现在拍的图,以后就是历史的参照了   

Gibson steps 吉布森阶梯

观赏十二门徒,是设在高海拔的Lookout。

景区为游客建造了一个绵长的走道,并设好几个最佳观赏点,配上相应的注释和讲解,所以常规拍出来的角度,多数都是一致的。

一路过来也能看到,岩岸几乎是垂直式的,除了挂牵引绳再往下爬,看似很难到达崖脚的海滩处。

90度的垂直悬崖,像是锋锐的一刀切 抬头便是遮住半边天

于是在19世纪,一个人工凿刻在悬崖上的木工阶梯出现了。从这条86级的阶梯走下去,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观。

如果在高处看,已经知道海浪很汹涌。到了吉布森这边来,才知道海浪其实不仅是汹涌,更是凶险。如果刚好步行到崖线向外突出的地方,一个浪打过来,是可以把人逼到无处可站然后顺流带走的。

涨潮和天黑,不要远走涉险

在这滩上,还会看到不一样的礁石。

如果说十二门徒在高景观台看到的是像守卫者一样,那在底边上的这个角度,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孤立无援的。他们看似接近海岸,实际却还有一段距离。

而这段距离,却长到无法让他们在经不住风浪要倒下的时候,身后还能有大陆做依靠。更何况,实际上他们的岩石底部,每一天都在经受海水的侵蚀。上述所提的将来会一个个倒塌消失,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在底边上看12门徒,是不一样的体会   让人帮我拍的照,居然点了个黑漆漆的滤镜

London Bridge 伦敦桥

SHE唱过一首伦敦大桥垮下来。我在码这段的时候,还特意找出来回放了一下。这也是出自一首英国童谣,要是在网络上再深入搜索查询,据闻有无从考究的黑暗背景(SHE唱的不是这个含义)。

到达此处的时候,太阳已下山

而大洋路的这个伦敦桥,只是海岸边的岩石刚好被海浪一直侵蚀冲刷,形成双洞拱桥。又在二十世纪90年代某个清晨醒来,被人们发现已经塌落了其中一截,与陆地分离,变成一个断桥的新景观。

之后该景也被称为,"伦敦断桥"。

歌曲非常魔性洗脑  我听出来是"有只雀仔跌落水" 出来的时候,天十分黑了。如果没有遥控锁,怕是会找不到车

Loch Ard Gorge 洛克阿德峡谷

沉船湾有个故事,大概是,这里的海岸线很凶险,大大小小的船只都在这遭遇事故。其中最大的一艘就叫Loch Ard。

在这艘船沉没时,数十名乘客遇难。一名年轻水手救了一名年轻女客,仅两人活了下来。之后的故事结局就多了,有说两人在一起幸福生活到最后也有说两人情投意合最终没在一起的。

搜一下,会有好几个版本不同的爱情故事

很多人管这里叫沉船湾,也有人说大洋路上的沉船湾是在Bay of Martyrs。又是众说纷纭,我现在都不太相信网路了。

就连我在后期重新翻出来写记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描述被翻来覆去复制粘帖到10几个网站上。信息的误导传播简直不用成本。

同一处地点的不同角度上图的峡谷滩中有一些人点儿,本图正是那个角度

" 反正你们没来过也不知道我说的是真是假。" 这种心态简直可怕。

我自己也在尽量避免这样的传播。

所以现在出发前做功课,基本不太看个人的什么干货供略,毕竟主观的色彩添加太多。倒是宁愿看官方介绍或是第三方的旅游推荐结合起来参考。

但是也很美啊

旅途中或归来后,会抽时间动笔做点手帐记录。

自行查看景点的文字介绍或向导讲解之后也会顺手记录素材。初衷是希望自己以后重温的时候有据可依,现在码文反而起作用了。

走出十二门徒 会发现这样的礁石其实遍布景点

我一直都觉得以文字记录是个好习惯。

能否把感受和想法具象化虽然很考验能力,但如果只是用于自己留存查阅的,那不管表达如何,你总是可以把自己的思绪勾回来。就好像上学时候的随堂笔记,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一样。

大洋岩壁上的层层叠叠,像是树的年轮一痕又一痕,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大洋路的蓝水,总是泛着沁人的蓝色

我过来游玩的时候,正是《太阳的后裔》播得正火热的时期,剧中的取景点正是叫沉船湾。我还纳闷,它不是在希腊吗。

查了下,只是同名而已。

有机会再前往希腊沉船湾考察。

翻阅之前网友13年的时候发的图。中间两块岩石还是架空相连的,如今已经冲断了

Warrnambool 瓦南布尔

第二日早晨,起来加热一下前天备好的披萨切块,冲了杯咖啡。对着玻璃窗外的院景,一边翻阅店家在房间里放置的一本大洋路图册。

去过挪威之后,才发现澳洲和新西兰的motel其实真的是贴心很多了。冰箱里还放着一盒新鲜的冰牛奶,便于客人冲咖啡或直接饮用。当然,从物价上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来看,挪威比较"冷冰冰"也是无可厚非。

加热之后色相不过关,吃起来还可以

今天的行程还是有点赶。

从Port Campbell一直去到瓦南布尔,大洋路算是全程打卡结束。我还需要在当天回到墨尔本机场,晚上的飞机去凯恩斯。

大洋路在这一天看起来心情也不大好,阴沉沉的。

海水都失去蓝色

如果仅仅是把瓦南布尔作为大洋路的终点,那可能把它想得太简单了一些。每年得6月至9月,会有南露脊鲸从南极洲洄游至这里,也就是说,在该时间段里,这里会是个极佳的观鲸台。

此外,瓦南布尔还是维多利亚州的重要港口城市,还是文化和教育中心城市。其海滩和其群岛湾(The bay of islands)都是著名景点。

网络攻略上对这个地方做详细介绍的极少。可能作为最末端的尾站,光芒都被前面抢占了吧

二、 入宿

这是开始游玩大洋路的前一个晚上。

由于在莫宁顿太贪玩,到达对面港湾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准备西落。既然来到大洋路,自是想找个入口的牌坊打打卡。但是特意走远路去找却没能找到,而天已经黑了。

旅行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个情况,就是有些目的地可能一直费心找都没能找到。你都想着放弃了,结果千兜万转,它又出现给你一个大惊喜。

大洋路牌坊它就是这德行了。

像个原始部落的入口

急忙靠边停车,打开车门却愣了一下。

在车内的时候,对外面感知甚低。下车才发现,除了车头灯发出的光源,周围真的一片漆黑,黑到我站在车门边,低头都没法看清自己的手。周围是海呼啸的声音,是风吹树叶草丛的声音。

有种在深渊底部的恐惧。

我往车头相反方向小跑,回到牌坊底下。开闪光灯咔嚓一声,连画面都不看,直接又小跑回去。这样的环境,我很怕突然会蹿出点什么来。

如果没有外边这些收整的桌椅,会以为还在营业

达到Apollo Bay(阿波罗湾)的时候,已经是8点。这是大洋路上的一个镇,也算是路途中多数人都会选择的一个休憩节点。

通常在这类城镇中,多数商店会在5点之前就会结束当天的营业。餐馆们会迟一些,大概会在7点半左右收整完毕。当然,一些restaurant&bar除外。此时的澳洲人已经下班甚久了。所幸,虽然镇上店铺都关门,今晚留宿的Motel前台小房间还是亮着灯。

还是一家子华裔,甚好沟通。

啊菠萝算一个大镇,但这个点数,整条街上几乎没人 对面马路边上。仿佛看到一颗偌大的西兰花    透过玻璃窗,看到一只刚关店坐着歇息的熊。" 今天端盘子一整天,累死老子了"   偶遇邮筒,可以寄明信片

幸亏在墨尔本的时候,买了一堆粮食储备。

在大洋路上,包括一些其他自驾地区,

" 墨尔本耶,肯定去哪有得吃,就算没现成热食,便利店什么的,也总会有吧?"

这个想法是要打消的。

不然很可能要像我一样饿到找不到北。要先扒几口面,才有力气拿起手机指南针看看哪个方向是东边。

带肉块的泡面


三、 日出

一旦去到大山、高楼或海边,第一个想法都是

" 哪边是朝东?可以看到日出吗 ?"

处于澳洲大陆上南端的Apollo Bay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就那么幸运,它刚好位于向巴斯海峡延伸的那一块尖角处的朝东方向。也那么幸运,第二天是晴天。

一旦第二天有日出可看,就算困乏难忍,我也是有办法爬起来的。

没洗的脸,脚上的人字拖。这些是不让你看到的

码头很近,Motel出来走一小段就到了。

醒得及时。刚到的时候,天初亮,远际开始出现红晕。一只只船艇正在港口沉睡,等到掌舵人来唤醒。

说实话我以为会很多人出来看日出,然后并没有。除了码头上一位早已设好三脚架的大叔,没有见到任何的其他人。

太阳升起的时候,朝晖洒在他身上。

有没有人开着游艇,发现了未知的海域    我可能有偷拍的坏习惯

我曾在厦门曾厝垵清晨的时候,奔跑半个小时到沙滩看日出;也曾在台湾绿岛,骑着小绵羊去海岸等天亮;也有在珠海的伶仃岛上,仅睡两三小时就摸黑登山去顶端看太阳出来。

都有很辛苦的时候。

但辛苦过后看到的每天太阳的第一面,都是妙不可言的。

大地在每天的朝阳中觉醒

3分钟的时间,太阳从初露到穿过云层,浮出海平面,到最后整个悬空高挂。你说场面太惊艳,也不过如此,毕竟太阳的出场方面也只有这一个。

但真切经历并目睹了3分钟的话,我猜想,在往后的若干个日月里,恐怕再也不会忘记。

那天的日出时间,那天的观赏场景,那天在你身边的人(或只有你自己),以及那一刻的心情,都会永远镌刻在脑海里。

想承包个农场,每天早晨出来放羊     " 我与路的合影 “ 交叉口的雕塑。后边是镇上的教堂

承着温和的阳光一路走回,不看小招牌,压根不知道哪家才是昨晚居住的Motel。昨晚到达的时候路太黑,早上出门又太赶。此时才看清了这幢砖红的小房子。

这些郊外汽车旅馆多数简易。

相对于其他的门面,我入住的这家倒是商业化一些。可能也是中国人的生意思维吧,门面气派,左右逢源。

没有开玩笑。其他多数是刷了白漆的木房子。

印象中这是第一次居住汽车旅馆。

跟之前看过的欧美电影中的场景一样,Motel多数都是一圈的矮平房,围成一个院子。各个房间的车子都可以直接停在自己房门前。造就了我只要连续几天住Motel,就基本不怎么收拾整叠的习惯。

小物件全部收进行李,箱子一合就了事。

大物件全部扔进后座,车门一关就了事。

有个奥迪跑车昨晚不好好停车。硬是占了我一小部分车位。于是我干脆直接挤到他连驾驶位的车门都没法开。今天不知在多早的时候,已经离去。估计从副驾钻过去的。 早间出来吃早餐,这只熊又出来上班了" Hi,早啊。吃点什么?"

四、Ending 尾声

出发之前,跟上周刚旅游完澳洲的前辈交流了一下,看看大洋路怎么安排比较好。有网友和旅行团是一天搞定,有人自驾是呆了5天。

前辈跟我说的是,他住了两晚,但是觉得不够。

拍了一系列 想不起这是哪个点的海滩了。估计还是吉布森

对于大洋路,来过的人褒贬的声音还是不一致的。

有的人会觉得就那样一路直开,放眼都是海岸,甚是无聊;也有人每到一处景观,都会赞叹水之湛蓝,浪之磅礴,崖之威耸。

于我而言,再多可能就不行了。

两天两晚刚刚好。

大洋没有看到大羊,也不止有大洋

去程走的沿海路,回程走的内陆路。

内陆路程较短一些,沿路开过也是茂盛的山林和农舍农场草原。据闻还有一片30米高树的雨林,可以在里面行走林间高空步道。

近路果然一天就回到市区。

很可惜因为市区堵车,我还是误了晚上的航班。

" 暮 "

其余后续更新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

上文内容及图片系作者祖奇里原创拍摄。

如希望采纳或者转载,请先私信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