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下什么样的医药单品能成为大爆品
现阶段下什么样的医药单品能成为大爆品
原创: 万方遒 老万的公众号 5月5日
在美国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个医药企业突然研发成功了一款新药,药品上市第一年10亿美金,5年后做到50亿美金,于是企业股价蹭蹭上涨,一夜之间翻了几倍。
医药产品爆品一直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那么在现阶段哪些产品可以成为爆品,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在这个文章中,我做了一下思考。
首先,我现在说的爆品是已经在国内上市的产品,没上市的产品都很难说,一方面上市后面临的竞争不好判断,另一方面产品本身是否能如预期一样有更好的疗效也不好判断,这里的爆品泛指国产的,已经上市,准备销售或者开始销售的产品。
哪个产品能成为爆品,我从产品角度上总结了三点:
1、产品所处行业很大。
2、产品必须是唯一的,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3、产品所处的销售环境最好略有优势,至少不能有劣势。
一、出爆品的第一个要素,产品所处行业很大。
在美国上市的阿达木单抗,主治类风湿关节炎,也有牛皮癣等适应症,这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单品,但是这种产品假如在国内销售,不要说100亿美金的营收,可能10亿人民币都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内的医疗体系还处在基础用药阶段,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都不是基础疾病,属于改善型疾病,现阶段这些都不是大行业,或者准确的说不是一个患者现阶段在关注的能消费的起的大行业,阿达木单抗得益于美国不限制价格的创新药产品政策,那么类似的产品在国内销售,价格可能只有10%甚至1%才可能允许销售,而且国内也不会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牛皮癣等疾病在基础医保给与优惠,那么类似的产品在国内基本都是自费。这是现阶段国内的国情所限制的,在当下只有覆盖量很大的慢性病用药和部分面临死亡的肿瘤用药会得到医保和患者的支持,其他的产品不涉及到很容易死亡,不涉及到很大患者群,基本都会靠边,或者至少在几十年慢慢发展后,才能把基础型医保变化成改善型医保,同时患者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在提高中,也会从能保命转化成活的更好为主要目的。
所以,现阶段国内大行业必须具备基础型用药和面临死亡的用药才能是大行业。
当下在国内最大的三个细分医药行业分别是肿瘤,高血压,高血糖。未来这三个行业可能达到2000亿营收,1000亿营收,1000亿左右。
肿瘤行业最大,存量患者当前大概500万,随着5年生存率的提高,未来5年内会增加到1000万左右,当下肿瘤患者的年药品费用大概3万元,整个药占比大概20%计算,肿瘤患者平均年费用有大概15万左右,相比较这个费用率已经跟前些年动不动40万,50万一年有所下滑,未来这个年费用可能也会有所下滑,但是药品部分的下滑空间也不会太大,药品部分下滑到年均2万,1000万患者大概的空间就是2000亿。这个类目是国内第一大类目,但是肿瘤行业细分也有很多,按照器官分10几项,再按照癌症早,中,晚期划分,横纵交织有30多个细分子类,但是随着PD-1等广谱抗肿瘤药的出现,未来联合用药作为辅助,可能会出现某一些大药,能否覆盖肝,胃,肠等很多器官的多种早,中,晚期的癌症,那从产品角度上看,在肿瘤领域就很有可能出现爆品,这个领域的爆品画像就很简单,能够跨不同的器官癌变,跨不同癌变周期的广谱抗癌药,如果有这个东西作为基础,哪怕很便宜,但是面对2000万患者,营收也会非常可怕。
降血压当下大概有400多亿,有大概1.2亿患者长期服药,就医率只有40%,还有1.8亿患者没有服药,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在这个领域5年内会有3亿左右长期用药患者出现,高血压几乎成为中老年人通病。按照每年每人360元计算药费,这个领域大概年药品营收会达到1000亿左右。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个大类,同样这个大类也有沙坦,普利,地平等几个细分类目组成,沙坦可能会有500亿,地平估计有300亿,普利有100多亿,剩下还有一些复方或者利尿剂等。在这个市场上也是一样,如果某个产品能适应某些大类的适应症,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降血糖跟降血压类似,当下大概有500亿的收入,国内血糖高的患者大概有8000多万,当下就医也是只有3000多万人,在这个领域5年内大概会有1亿左右的患者就医,按照一个患者每天3元预计费用,这个行业也会有大概1000亿的销售规模。降血糖和降血压产品一样,不知道哪个第二,哪个第三,这两个赛道都是未来非常大的赛道,在降糖产品里面也分为很多种,包括跟哪个都能搭配的二甲双胍,滥用的胰岛素,阿卡波糖,格林美脲等大产品,包括未来的GLP-1,DDP-4等,口服药后面占比会大一些,如果整个降糖市场有1000亿,预计口服降糖药超过600亿,甚至超过700亿,剩下是胰岛素的市场。
在国内,未来的单品爆品就出现在这三个领域,其他的领域几乎不会出来爆品,我说的爆品是指国内药企单品年销售额超过或者接近10亿美元的产品。
其他稍微大一点的细分行业,比如降脂领域估计有个2,300亿,血栓领域也有1,200亿,剩下的细分类目几乎没有超过100亿的。
看一个例子,石药有一个产品叫做丁苯酞,这个药主要治疗轻度或者中度脑血栓脑细胞恢复,现在这款药大概销售额年约50亿,是国内药企单品最大的药。如果是急性脑梗,必须马上住院注射丹参酮等通血栓的药,也有口服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通血管的药,在这个基础上吃丁苯酞这款药,丁苯酞在这个地方定义是脑细胞修复药物,然后还会要求吃降脂药物软化血管等等,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通血管的是丹参酮或者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丁苯酞是营养脑细胞的,降脂的是软化血管的。前面的是救命的,后面的是恢复的,出院之后也会被要求长期吃丁苯酞,也要吃一段时间降脂药。
丁苯酞能有50多亿的销售额,主要用于这个环节上,而这个修复脑细胞,或者营养脑细胞的药有很多辅助药的嫌疑,因为我们一听到营养,修复基本就担心是辅助药,因为很难界定疗效,这个不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一样,吃下去行还是不行,能看清楚。
先不说丁苯酞辅助药还是治疗药,从这个药有这个销售额来说,可以看出,这个药几乎在脑血栓所有患者的治疗中从前到后被使用,手术中,手术后,甚至终身使用,这就是一个大行业的典型案例,占住了血栓辅助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脑血栓后的营养或者修复这个细分类目,这样丁苯酞就可以做到现在50亿的营收,而且看这个进度,这个产品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超过70亿的,也就是10亿美元的国产药。
未来血栓也可能是有大药产生的地方,因为毕竟市场也有1,200亿,可惜这个行业现在都是仿制药,因为前面三点的第二点,就是爆品必须是独家的,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如果是仿制药,那基本很难从这个领域出来某一个大爆品了。
二、出爆品的第二个要素,产品要是唯一的,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这个要素出来,仿制药就没办法了,为什么仿制药不会再出现爆品,就是因为差异化小或者差异化不明显,尽管氯吡格雷欧盟也做过实验,信立泰的氯吡格雷比乐普的好很多,但是因为都叫氯吡格雷,就很难出现差异化,所以仿制药就在一致性评价后开始集采,医保局也看到了这个情况,而一旦集采后这个产品就很难再成为爆品了。爆品的这个核心要素在于,产品必须是唯一的,还要有差异化。
那么仿制药肯定不行了,剩下就只有原研药,而且必须是1类新药,可以是1类生物药,也可以是1类化药,生物类似药可能也有点研发门槛,但是这个不代表没有竞争,不是唯一的产品未来就一定不是爆品。
除了一定是1.1类新药之外,这个产品也还要有一定的差异化,就如上面丁苯酞的例子,丁苯酞不是一个去血栓的产品,它跟氯吡格雷不存在竞争,它是一个脑细胞修复的产品,是一个在患者脑血栓之后,可能脑细胞受损了它才出场的产品,它被定义为脑血栓后产品,它不降栓,他做降栓之后的修复,尽管受到辅助药的嫌疑,但是这个产品的差异化很明显,它是站在所有脑血栓患者的后面,专注在脑血栓后的市场,所以丁苯酞现在就做成了大爆品。
信立泰的信立坦这个产品,信立坦是在氯沙坦基础上增加了减少肝脏负担的降压产品,有一定的差异化,现在主要推广乙肝首选降压药这个概念,一样的道理,乙肝患者+高血压患者重复的可能有5000万人,如果都用信立坦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当前年费用大概2000元,即便下降到年费用1000元,这都是500亿的市场空间,哪怕有10%的患者认可乙肝首选降压药这个概念,那这个产品都有50亿,这不是一般的小空间,是非常大的空间。
三、出爆品的第三个要素,产品所处的销售环境最好略有优势,至少不能有劣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上级领导部门,医保局也好,卫健委也好,不要打压,在国内医药行业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受到打压,那么大产品也不会是大产品,正如阿达木单抗可以在美国年销售额100亿美元以上,如果到中国可能只有10亿人民币,这就是政策不支持这种药,同样丁苯酞也是一样,如果卫健委确定把这个药定义为辅助药,各地医院监控使用,那这个药也一定不可能做成大爆品,因此产品本身最好有确切疗效,不能被医保局,卫健委等打压,就是这个第三个要素,如果这个产品没有在当前基础医疗保障优先的体系内,比如是个自费药,现在看也不会是大爆品。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总结一下:
在肿瘤,高血压,高血糖三个领域可能会出现下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国产药大爆品,并且这款药一定是一个一类新药,独家产品,有一定的差异化,至少能站在一个细分类目下有很大的优势,不受到来自医保局,卫健委的打击,最好是扶持。
未来可能的大爆品,我能想到的先列一下:
1、恒瑞的阿帕替尼
2、中生的安罗替尼
3、石药的丁苯酞
4、信立泰的信立坦
5、。。。。。。
我们看看这些哪个先能过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