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言碎语之十

2020-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儒斋古韵

关于诗的新旧韵问题再说上几句

静儒

关于中华诗词学会所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十六字改革方针,经过多年的研讨,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现在也不标什么新韵旧韵了,其实最好是分开不同的栏目。可是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理解能力很差的人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有一些啥也不懂的假学者拿着普通话法出来说事,扰乱了一些初学者的视听。如果不是办月明诗社办班授课,我也就不管那些闲事了。现在看起来不说几句真是不行,只少得让我们诗社的诗友有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中华诗词学会用“改革”这个词汇就欠妥,现代人怎么能管到古代去呢?但十六字方针确实是很明确的,就不必为了时髦,干脆就叫“创新”好了。实际上新声韵的诗不应叫“律”呀?“绝”呀的。因为按唐诗宋词的标准,多数都出韵出律,语言也都是完全现代化的,是不是在无理取闹呢?好在《中华诗词》一般不标律、绝。如果叫“今体诗”、“改革体”、“新格律诗”等自己的新名字就好了,绝对不能引起争议。因为写新韵的多是初学者,不懂平水韵,也分不清入声字,何必装模作样地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文化呢?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形式,谁也取代不了谁,诗经、楚辞、乐府古诗、齐梁永明体、近体诗、宋词、元南北曲……,谁也没有代替了谁。随着时代的不同,兴衰是必然的,但哪种形式都没有消亡。至于说现代人写新韵的多,写真正近体诗的少,那有什么关系?多就好吗?不是买假药的遍地都是了吗?我们不妨各行其是,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嘛!用新韵入门,用平水韵深造,已经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了。

        有人说唐人不懂平水韵,这是天大的逻辑错误,因为平水韵是以唐韵为基础归并出来的,请看优秀唐诗,那首不合平水韵?比平水韵分得还要细呢!

        又有人出口闭口诗词作品用普通话朗读,似乎抓住了理,其实更肤浅。“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自《诗经》起,都是唱的,哪是只停留在的“读”的层面呢?

        现在有一些人即无学识,心胸又狭隘,手中还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茅台酒几千元钱一瓶,难道你喝不起就不许别人买?五星级酒店都建在大都市,难道你住不起就不让人家开业吗?新体格律诗的兴起是特大的好事,是随时代而生的新型大众文化,也给有志攀登近体诗高峰的人铺设了很好的桥梁与云梯。

        现在有好多人都喜欢独出心裁,怎么不自己创造新的诗体呢?不去认真向古人学习,对古人的学问不懂就来个改革,还美其名曰继承传统文化,就像一些人总是挑父母的缺点,爷爷奶奶也都不顺眼,在家基本是个逆子,到了外面却大谈孝道。有的人动不动就用批判的目光看待古人,其实真没有古人的智慧。清朝的纪晓岚实际上就是满清王朝忠实的奴才,把古人翻了个底朝上,横竖都犯了他们定的新规矩,就连李白、杜甫、苏轼的作品都挑出来了许多毛病。可是我们再去品读一下纪大学士的诗作,与唐宋优秀作品比起来,真可谓啥也不是!反过来我们在读一读南宋王灼,明朝陈继儒等一些崇古且不求名利的学者遗著,真是大开眼界。乾隆年间号称“三大诗人”之一的赵翼留有“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名句,可是他赵翼还是怎么也没办法与李杜相题并论,更不用说纪昀了。但他们造成的影响不小,以致后来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现在一些数典忘祖之徒更不用说了,他们作梦也没有纪昀与赵翼的学问,随随便便就否定历史蔑视古人(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古人),也只能是时代潮流的小小泛渣而已。

      俗话说“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若想真正学习写唐诗宋词,就必须老老实实向古人学习,遵守古人的规矩,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也许能有所得,还得看心性与灵气了。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浮躁就不要侈谈唐诗宋词了,乖乖地去写你的合法的普通话新格律诗吧!

        我仍然坚信我的认识,可以用新声韵入门,必须用平水韵来深造,二者是不相违背的,也不用担心,谁也不会消亡,也不用担心会的人多少,精英总会存在的,历史文化是不会灭绝的。人们悲观了近百年的宋词曲谱的失传,现在不是也被音乐家们挖掘出来不少了,我们小小的月明诗社至少可以做到倚声了,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真金不怕火炼,总会发光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