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孔子本人有教无类,述而不作,《论语》是其弟子的记录和后人编撰的集大成。孔子死后,孔门十哲即各立学说门派,一个不服一个,法家也是从儒家延伸出来的思想。一家互争互鸣的结果就是日渐式微。
直到百年后出现了孟子,对当时盛行的杨朱利己说和墨子兼爱说一声喝骂,才得以保留和延续,但仅仅如是,法家已经崛起,秦朝大一统势不可挡,李斯焚书坑儒,秦二世而亡。汉朝延续大一统,汉武帝又捡起儒家“独尊儒术”和窦太后一派盛行的佛系对抗,儒家思想成了政治上意识形态的斗争手段。
从这个角度看,伟人那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句意思是,秦始皇输在“焚坑”,汉武帝输在“独尊”,伟人赢在他是当时即是思想的巨人,能博采众长,又是行动的巨人,能务实求真,这正是那个战乱年代所独缺的。记得《大道薪火》一剧里周总理的一句话,大意是要相信伟人,他说的都是对的。可见伟人那个时候的无人能及的战略前瞻性。
同样这个角度理解那个十年,似乎反了,秦始皇在“焚坑”上略输了?,汉武帝在“独尊”上略输了?儒家成了封神路?如果说看第一部,是被伟人思想和南渡北归割裂成两半,现在第二部读完,这首诗词的代入,前后差异,被这比前瞻的远还远的顾后的远,割裂成四半。
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的风波里,他抖音主页留了孔子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毋”不是“勿。”别瞎猜臆测、别必须绝对、别固执己见、别自以为是。结果网上一片“意必固我”,走向跟本句原意思完全相反的方向。
樊登讲书里听的最多是《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听了快五六十遍。非常喜欢梁漱溟先生总结《论语》的十四个态度: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非功利、非刑罚、四毋、礼乐、孝悌、不迁怒、不贰过、天命。超级疗愈。
我是不是也陷在“意必固我”了?再次纠葛……一个人的读书学习路真难走!如果能重来,一定读高中和大学,读历史和哲学,有个老师指点。
继续这个思路延伸,现在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这样吗?就算这样,进步也是明显看得见的!难怪伟人格外反对空洞的唯心论,一旦胡思乱想就容易添油加醋,让事情脱离实际十万八千里远。伟人说文人的毛病是软弱和易妥协。那普通读书人就更别说了,尤其我这样一知半解,悟性又极差的读书人,就更是这样了。
焚书是为统一思想,烧掉了大量儒家书籍,但医学和农学书籍保留下来了。坑儒是杀了400多江湖术士,独尊的是家天下。而那个十年的复杂远远非普通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孔子是神,那伟人更是神,何须封。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承认自己喜欢儒家没啥错,承认自己是个精神上的共产主义者更没啥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