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拆解|常见的四个误解
断舍离其实很简单,处理杂物,摆脱执念,放过自己,发展自身。
可是,对于断舍离的误解却有一大箩筐。对此,我下面会逐个澄清。
01 断舍离≠扔东西
断舍离刚开始会表现会处理杂物、废物,但断舍离绝对不等于这些。
当身体的代谢物积存过多时,会出现亚健康或患病的症状。
让身体得到适时顺利的新陈代谢,一个人才会健康和舒畅。
类似地,当生活中的杂物积存下一大堆时,我们也会感到不舒畅,
但是,杂物往往被放进柜子、抽屉这些看不见的地方,眼不见为净。
因而杂物积存的警戒线基本上不会明明白白地展现在眼前,大多数人也就习惯了在杂物林立的房间中穿梭,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家。
如此一来,扔东西对于断舍离而言,有着很大程度的必要性。
旁观者不明就里,往往将这一起始条件当作断舍离的全部。这是很常见的误读。
断舍离的更高水平,体现在谨慎控制物品“入口”的情景。
一句话,更高水平,不是扔东西,而是无物可扔。
02 断舍离≠收拾家务
大多数家务劳动,约等于井井有条地囤积杂物,将超量的物品见缝插针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断舍离》一书提到,断舍离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让人生获得自在·自由的护理工具。
每个人都会收拾家务,可未必都能做到断舍离。
03 断舍离≠清心寡欲、清贫节约
我目前认为,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能期待自己做到的断舍离,体现了道家的某些精神,但未必能代表道家的全部精神。
另外,现代人中,完全体现道家精神的,绝对是少之又少。
道家理想中的逍遥式人物,解除欲念,回归自然世界。
他看到大树,并不会想:“这树适合砍了卖柴”,他只是自在地躺在树下,适意悠游。
道家是没有执念心的。
断舍离会帮助你解除执念,特别是使你滞留在过去或停靠在未来的不适时的执念。
你仍然可以有对幸福生活、努力发财的执念,只要这些都是你想要的,去追求都没问题。
如果道家的人遇到断舍离的人,可能首先会问一句,所谓的“幸福生活”是怎样的?“努力发财”又究竟有何意义?
道家清心寡欲,消弭了万物的界限,断舍离者会处理杂物,会看重所需物,会去追求自己力所能及的品质生活。
看到这里,断舍离与清贫节约的差别,想必我也不用多说了。
04 断舍离≠劳心费神地处理东西
我承认,在断舍离的过程中,看到不需要的东西,感觉自己会有点强迫症——我为什么还留着它?我怎样才能以最快速度处理掉它?
我把闲置物品放在转卖平台上时,确实会有等待的焦灼,谁不想让人快点把自己闲置物品带走呢?
我有些无法忍受,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在身边。但在真正卖掉前,我不得不与它们相处一段时间。
对此,我的解决方法是:把收拾好的杂物放在桌子底下,使其淡出我的视野。
如果物品在转卖平台上处理不了,我会降价等一段时间,还卖不了的话,直接送人、捐了或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焦灼会慢慢淡化,清出物品带给空间的流动感会带给我持续的清爽。
有一次,我将不需要的衣服进行捐赠时,在飞蚂蚁小程序上登记、将衣服统统装进袋子里、称量衣服是否达到要求重量、联系快递员、将衣服送到指定地点等一系列流程和步骤,都会花费我的心力。
如果改变不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要求一个人做出一定的牺牲,那么这改变怎么能算作改变呢?
好消息是,你捐赠衣物时,这套流程你只需要进行一次。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还有衣服要捐的话,半年后可以进行第二次。而那时你已经驾轻就熟,行动的痛感也会小得多。
最多捐三次衣服,你就会发现你实在是无衣可捐了——因为你衣柜里只剩下你喜欢且需要的衣服了。
有一次,我将开不了机的旧手机送到回收的门店后,只得到了4块钱,
可我的成本是:骑自行车来回长达40分钟、等待工作人员长达20分钟。
如果这一个小时的付出是为了那4块钱,我还不如直接去搬砖。
认识到断舍离会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后,我将自己大型断舍离的时间控制在开学或放假的的一周内,其余时间的重点,是紧控物品“入口”。
断舍离的奥妙,不在于今天断一堆衣服,明天断一摞书本——这些杂物就像生活懒散的人长期积累的债务,
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远离负债生活,刚开始就要清醒而努力地奔忙,为过去的自己还债。
这是必要的代价,没有人能代替你承担。
过了这个阶段,希望你能发现,杂物断舍离的至高境界,是不断之断、无物可断。
与其给自己的心灵解脱枷锁,选择不套枷锁才是上上策。
愿你在实践中,早日体会到这一重境界。
往期干货精选:
我是宋子临~
浙大书乡常住人口,安静码字的发呆业余爱好者,
专注分享的内容:高效自律、学习方法、思维升级、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