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1000字 坚持100天

【饮食观】糖分与过量

2018-05-03  本文已影响4人  小萌MoeL

如今,食物,不只是一日三餐用来果腹而出现,面对它的态度,也成为了面对生活态度的直观体现。食物,可以是美好心情的馈赠,也可以变成了很多痛苦的根源。

忍不住想,能不能增加美好的部分,并尽可能减少痛苦的部分呢。能不能只与幸福的心情和时刻相伴呢?

所以,这里来试图梳理和面对一下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从而尝试来进行一些重购和改进吧。

1. 嗜甜

英国,把我变成了一个“嗜甜”的人。而这个“瘾”,我花了好多年才慢慢戒掉……

还记得刚到英国,花出的第一笔钱是在家附近的Tesco(乐购)小超市。因为刚到国外独自生活,还不知道该买什么来度过日复一日,所以在看到了一袋裹着椰丝的巧克力球以后,想着反正也没吃过、甜的东西起码可以缓解饥饿,所以将这袋Tesco自家产的甜食放到了购物车。印象中大概只有60便士。

但买回去尝了一口,就被甜得牙疼。当时非常不理解,英国人的口舌是感受不到味觉层次的么?嗯,感受不到的吧。因为那个硕大的椰丝巧克力球,除了甜,只剩甜,而且甜得让人牙疼,既没有椰丝的香,也感受不到巧克力的美味。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处理那个巧克力球的了,大概不敢浪费,所以最后一点点吃下去了吧。

之后,因为写作业的压力,加上新奇的甜食又便宜又层出不穷,果酱酸奶,巧克力曲奇,葡萄干小面包,司康饼,大罐的Ben & Jerry或哈根达斯冰激凌……一点一点的糖分积累,我的味觉发生了变化。当有一天,别人吃Rocky Road蛋糕并跟我抱怨说好甜的时候,我的反应竟然是“有那么甜么?我好像吃的下去唉”。然后自己把自己也吓了一跳……

甜点真的是廉价不来的傲娇食物。如果说平凡的一碗面、一个饭团也可以美味,那么甜食一旦被卖的便宜甚至廉价,那口感必然很差,只是靠劣质又粗糙的食材堆积。而英国的甜食又是从长相到口味都缺乏美感的食物,常常是粗糙的奶油、糖霜和糕体的相互组合,味道简单粗暴,但却齁甜。但我还是被各种巧克力、零食慢慢腐蚀。

大概一人背井离乡、身体欠佳、压力山大……所以才把所有的慰藉都交给了糖分吧。而多年来的常年在外,让甜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的“精神鸦片”。尤其在日本,甜点做的更漂亮又好吃,心情好时,吃一份甜点庆祝,心情不好时,更要吃点甜来安慰自己。

几年后,终于在法国,体会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后的“戒瘾”。

在去巴黎之前,我曾经兴奋地想着,要是能尽可能尝完那些“大师”的杰作们就好了。没有辜负期望地,被摆在玻璃柜中的蛋糕们,一个个都那么那么的好看,挑得人眼花缭乱。Ladurée和Pierre

Hermé的马克龙,Angelina和Fauchon的蛋糕……那时就感叹,法国人的审美还是高,跟海峡对岸的不列颠厨师还是不一样。即使是我住的小镇子上的一家烘焙坊,都能每天提供漂亮又精致的甜点。

“好想尝尝它们啊……”但又不知道怎么选。继而发现,膨胀的贪念和犹豫不决,反倒让我只是拍个照证明自己的“占有”就足够心满意足。像看待艺术品那样认真端详这些精美的甜点。味道嘛,想象一下就够了,

有时觉得,甚至不必须吃下一整个。看着它们漂漂亮亮地摆在眼前,让生活中有一刻美妙的画面,然后对味道浅尝辄止。而且,这样美好的时刻,果然是和同样喜欢它们的女朋友们或者家人们一起分享就好了。

说到底,甜食是一份对精神的慰藉,可以抛弃眼前的烦恼,用糖分将自己短暂麻痹。尤其在意志脆弱时,是填补内心空洞的避风港。又或者,它也可以是一份轻巧的点缀,让本就美好的时刻更美一些。

甜点,终究不能成为生活和身体构成的主角。当对它开始有依赖情绪时,大概也是精神开始失衡、没有好好面对自己生活的时刻吧。它是我的弱点,甚至可以是我审视自己的标杆。

希望自己可以坚强点、再坚强点。拥有强大的意志,并满足于那些小而美、精良又上乘的甜。毕竟,生命有限,健康为重。给自己的胃袋送去更多美好又精致的食物,才能带着“爱”的情绪、转化为好的能量,变成心情和身体的养分,而不是负担。这也是对自己好、并好好生活的证明。

 

2. 暴食

曾经,我也有过一段时期的“暴食”倾向。那是毕业后找工作不顺的时期,生活状态直转而下,压力与日俱增。心情低落与自我否定变成了常态,前一秒和其他人在一起时还好端端的,后一秒自己一个人时,内心就溃不成军。一到家,就忍不住需要找食物来“慰藉”,甚至是“发泄”。

那时候可以坐在那里一次吃完一整包吐司或者一整袋旺旺仙贝,甚至半夜10点还在吃高热量零食。肚子似乎感受不到“饱”,又或者有的时候明明饱了,却还是在往胃里塞东西,我不是在品尝食物,而是带着“报复一般”地心情在吞咽,似乎是为了对抗和“报复”体内产生的那些负面情绪似的,心里别扭又纠结着。

现在想来,到最后又“报复”了谁呢?负面的情绪,负能量的垃圾食物,最后还是悉数被自己的身体消化。而因为是伴着负情绪进入身体的,所以,这些本来“无害”的食物,也变得“有毒”了吧。它们没有被好好地变成滋养身体的营养,而是反映在冒出的痘痘、粗糙的皮肤、愈加松弛肥胖的身体和糟糕的心情上。看着变得糟糕的自己,又进一步郁闷、心情差……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也算轻微的“抑郁”了吧。从没想过自己,作为一个“人”,为什么会与食物产生那样错乱又不正常的关系。而这个问题,伴随着各种压力,一同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很久前看《钢之炼金术师》《海猫鸣泣之时》之类作品时了解到了“七宗罪”。而开始“暴食”时,忍不住想,这样的自己一定会被《钢炼》里“暴食”的人造人吃掉,或者被《海猫》姐妹中的“暴食”用“桩”插得很惨吧……想来也是有些可怕,自己竟犯下了这样的“罪孽”。

这大概是长久的一个人生活并与情绪搏斗时会遇到的困境吧。

如果我一天都在外面,情绪很正常。如果和朋友聊天、一起吃饭,情绪也是正常的。只有回到自己的屋子,尤其是在屋子里闷一天时,这种状态便会时有发生。一人时,发现自己无意识间可以一整天都没开口说一句话。

但是,心理能量足、或者好好吃饭的时候,便不会有这样消极的状态。比如,那些负面情绪,一旦回国就被“治愈”好了(我也曾一度抱怨是英国的鬼天气让我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而国内的好天气把所有的这些通通医治)。因为好好吃三餐,所以也不觉得饿,对零食也没有那么有瘾。再加上毕竟家里有父母在,也有了隐形的“监督”,不好意思隔不久就去吃点东西。也是因为有人说话,有了交流,感情会时而得到舒展。

所以,谁说“暴食”是在吃饭、消化食物呢?明明是无计可施、只好拿自己的身体来惩罚。同样的,谁说留学或者在大城市生活就开心呢,孤单变得显然,并只会有增无减。

有人是借酒浇愁,而我是借食物消愁。

本以为这种“病”被治好了。但当一个人再次独身在外时,依然会时有发作。

不知该怎么面对社会,也不知怎么面对自己。每当感到对身周的状况无所适从、对自己的状态迷茫时,这样的“暴食”状态就会登门。

一些美剧中,一把一把抓着垃圾食物、快速往嘴里塞的那种狼狈又不体面的样子,我也有过。那时是真的能量低,又不喜欢自己。想来,糟糕的心情不知怎么往外发泄时,都发泄给了自己。整个过程中,被治愈的感觉很短,更长久的是是用力过猛的负面情绪,以及随后清醒过来时的懊恼。但时而,明知自己在暴食,却还在默认着、纵容着自己的暴食。在不断地往嘴里塞东西时,我感受不到自己的胃的真实感觉,或者对它的“痛苦”置之不理,一如感受不到自己的灵魂和自我的存在一样。

胡乱地把食物塞进自己的胃里时,想来,也是对那些食物的不尊重。因为它们被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也没有好好发挥它们本应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我也有效地克制过。因为身体出现问题,所以曾坚持过一年没吃冰激凌;坚持自己做饭、打点三餐;克制饮食,晚上只吃几颗核桃或杏仁,还会搭配一颗薄荷软糖,让坚果的涩味更柔和一些;也会坚持运动。那时,变着花样地做好吃又健康的食物给自己,还打开了“玩烤箱”的技能。即使时而烤点小饼干、椰丝球、司康饼,但还是掉秤……

我想起那个坚定地坚守饮食计划、懂得克制的自己有多珍贵。那些为了变得“更好”而努力的日子,虽然有点“苦行僧”的意味,但回忆起来时却是让人带着笑的。

是啊,“放纵”很容易,“节制”很难。“暴食”让我看到了内心不坚强的自己如何的“脆弱”和不堪。而曾经战胜了自己的意志、克制又规律地生活着的时光,又多让人喜欢又怀念。

而可以解决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积聚正能量的方向:

1. 运动。“跑步”是我发现最管用的解决方法。每当我动起来,胃和心理的状态都会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饮食的量也容易控制。即使当天有一顿和朋友聚餐吃多了,负罪感也会少一些。

2. 多与他人相处、交流,尽量减少一个人待在小屋子里的状态。和朋友聊聊天,一个人胡思乱想的时间就少了。

3. 找点事情做,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前方有目标,手头有任务时,就不是处在一个“闲着”的状态。

归根到底,在治疗自己情绪不稳、“暴食症”的问题中,我发现自己大概就是不能“闲”下来,宅下来的人吧……

希望现在,还能回到那样的“年轻”的状态。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