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小缺点不可怕,家长可以学着转换视角
之前听过春藤学院的两节课,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孩子身上有些小缺点并不可怕,家长可以学着转换视角。从这些缺点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适当的引导,小缺点里或许就隐藏的是孩子的天赋,进而就能够转变成孩子的优势,从而能为孩子赋能。
可自己从小接受的观念却是:爱哭、害羞、安静、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统统都是缺点。自己也深以为然,从懂事起就羡慕那些能说爱笑、八面玲珑、会讨人欢心的大人和小孩儿。再加上成年人的嬉笑渲染,越法地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没出息。自己也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评价。
再往后就是试图努力的想要成为像“别人”一样的人,笨拙地在内心一遍遍地模仿,却总是不能完美地呈现演绎,导致更加地郁闷、沉闷。从没想过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样子,不然也不会学得辛苦而又无果。只是更加坚定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确实差劲、不行。最后连自己都丢了。
强迫自己成为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地过程。这些应该在更早就该内心明晰的道理,我却是过了而立之年后才一点点意识到,想着竟有点自怜可悲的意思。
吃力笨拙拘谨地活了三十几年,强作自信勇敢地工作着、生活着。可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令人唏嘘。幸亏,现在愿意并可以正视自己的优缺点,理性地去接纳、调整。
有生之年只希望自己不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去贴标签、打印记。自己也确实在努力的践行。
在生活中,要用优秀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观察孩子,看看孩子有没有一些自然而然的模式或者习惯,这些习惯有可能就是一些好的表现。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很喜欢听音乐,很喜欢观察,可能就有对美的感受,看似是缺点,甚至是很微不足道的。
你的赞赏会激发孩子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兴趣,还要内在的动力。
动力的源泉是,在哪方面,总是情不自禁的尝试。
你要观察:你没有安排的时候,你孩子会选择做什么?
事前渴望。
过程投入。(心流~完全投入体验本身)
事后满足。
始于天赋,终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