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底层是情绪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3人  吴海燕_YuBin

这篇文章是在第二遍学习《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思考总结。这个课程区别于其它产品入门和产品操作技能的点在于:她所探讨的是更底层的“内核”的产品思维力和判断框架。对于各个阶段的产品经理,都可以有不的感受和思路启发。

之前学第一遍的时候,是想借着这个学习,系统化的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直到开始学习第二遍,才逐步成文。也是想逼自己再往深里想一下,对知识形成内化和结构性的重组。

整个“同理心”部分,一共分了5讲,大的框架里面其实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不同情绪的剖析,另一部分我理解是对于“产品人格”的分析。

首先从情绪的角度来说一下产品背后的情绪支撑。

这里我的一个最大的知识启发在于: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恰好自己最近在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能够体会到人的性格,对情绪的感知,对周围事物的体验,是在长期成长过程中由周围的人和事情以及自身生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所以“情绪”作为一个个体外化的,对世界的反应,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

而“同理心”就是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运营过程中,体会用户的情绪。在产品设计上,你是给用户带来一种怎样的体验,撩动用户的愤怒还是恐惧、愉悦还是满足,其实是一个一个具体环环节上面需要考虑的。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两个应用,一个是罗振宇的《得到》,另外一个是《混沌大学》,这两个产品可以说是在知识付费里面做的比较全面且具有规模优势的产品了。但是从外化的情绪来看,得到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知识焦虑感,或者说用更碎片、快餐化的支持来填补用户对成长的恐惧,和对自我努力的这种满足感。而混沌大学,给人的感受更像一个知识学堂,讲究的是你在某一领域的系统性学习,有质量的练习,带来的对焦虑和虚假努力的满足感好像不那么强。而得到还有一个比较牛逼的点在于,他每天都会通过几个音频来让你感受这种学习的满足,既提升了app的使用粘性,又增加了大家的知识获得感。

另外还想说一下我经常使用的《微信读书》,这个产品其实也是有很多情绪上面的思考在里面。如果你仔细分析,在产品的各个可以反馈的点上,都做了精细化的设计。比如:读书进度、阅读统计、兑换读书币、点评分享、书友关注、点赞评论等等。本质上,这个软件也是在满足用户的获得感,同时为了保证更多的获得性,它的内容其实是做了多样性输入的。比如讲书、音频、甚至微信公众号文章都作为内容注入到应用里面。

不仅仅对于C端产品,需要考虑这种情绪设计,B端产品其实同样也需要考虑。对于一个商家来说,他的诉求是什么?是快速的卖货,快速看到经济上的收益,或者实际的成本节约。在设计B端产品的时候,也可以把对这种情绪的满足设计进去。比如可以实时反馈用某服务节约的成本,可以反馈在同行商家里面的排行,可以反馈交易量的增长,并且在关键金额或者收益创新高的时候提供特殊提醒等等,都是利用情绪进行产品设计的思考。

情绪,更多时候是个体的概念,个体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千万不要想满足全部用户的情绪需求,其实只要细分一部分用户,让这些用户的痛点得到满足,让他们得到爽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

作者在同理心里面,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对“自我本性”的认识。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在群体中人的角色变化的理解,另外一个是产品人自身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

“角色化生存”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是新的概念,但是放到产品里面,就要考虑在使用你产品的人是什么角色。个体角色和集体角色面临的又是不一样的产品设计思路

最近正好有个争论在说张小龙在微信里面的克制和张一鸣在头条系产品里面的塑造。这个争论的背后,其实就是在探讨要不要对产品用户进行“角色化”。

抖音里面的群体,不管是发内容的,还是看内容的,可能一开始是冷启动的自然选择,但是随着算法的介入,内容模版的制造,其实这里面的人和故事都是被平台运营所引导的,他们深谙每一类视频的爆点在那里,用户群体在那里,也在刻意以#话题#的形式不断产生新的热点。同时也会把具有热点体质的内容和个体推到前台,制造爆款网红。而这种集体性的受众,并不会更多思考产品背后的诡计,只是会把更多的时间化在这个让他轻松、开心、手指滑动感觉很爽的产品上。

对于两个技术出身的理科男,在产品上面如此差异化的理念,其实我是非常好奇的,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种不同的决策?在这个部分,梁宁也给了一些回答,就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都是尊从自己内心的人。他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来塑造自己的产品调性,用上帝视角去定义这个产品生态里面的规则。或者这个决策也不是他们个人的决策,但是总归是具有一定个人精神和个人主义在里面的。所以用户同样也可以通过产品来感知一个产品经理或者一个公司内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

以上便是在“同理心”这部分的产品思维学习和个人感受。学完这部分课程以后,自己刻意找了一些产品做分析,也把公司的产品做了一些体验和情绪结合的改造分析。情绪内核,既可以用在大的产品设计里面,也可以在一些细节上面应用,结合产品本身的定位来进行相关的改进还有运营方案的设计,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