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创作缺乏想象力,永远也脱离不了“学生腔”
在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班的课堂上,莫言以“想象的炮弹飞向何方”作了主题演讲,叙述了想象力在小说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对我启发非常大,现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文学是需要想象力的,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更是离不开,这个想象力跟我们平常说的“想象力”还不一样,是在创作中的全方位的“想象”。莫言从各个层面上,告诫我们在创作时,需要有这种带着想象力去写作的意识。
一、想象必须借助于形象,而形象有物质基础
【悟】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我们的想象,很难离得开我们从出生至现在所见过的事物。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其中还是能找到我们生活经历的影子。而亲身的体验,构成了我们小说中的写作素材。不同年龄的作家,其写作的形象载体是很不同的,就如同一直住在山里的孩子,比较难想象亲临海边的感受,而阅读别人的作品,是扩展我们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二、通过艺术魅力引发读者联想,让作家的想象力跟读者的想象力连接在一直,才能真正感染读者。
【悟】小说产生魅力的一大原因在于“认同感”,说到底,小说几乎都是“想象”的产物。我们想象着环境,情节,人物,虽然他们有着现实中的原型,但是我们不能全然把现实搬进小说,而应经过艺术加工。我们在小说创作时的想象,一定要能跟读者建立起联系,这需要叙事功力,也需要描写的功力,如何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而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这需要通过想象力的创造。
三、评判小说要看其是否写出典型、独特的人物形象
【悟】小说的核心依然是“人”。当然,文学是有无限的可能的,有许多流派的小说,可能会突破形式、突破传统,打破所有规则,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能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深刻,写出一个非真实存在,而令人信以为真的人,能达到这一层就不错了。这里说的典型、独特,并不是说一定要写某类人物,而是说,在这个人物身上,有没有倾注作者自身独特的感受。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典型人物已经被评论家们归纳了一遍又一遍,而我们创作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那么多典型的形象之中,如何去突破?那只有倾注我们的个人感情。
我们要赋予他们,属于我们自已的独特印记。要根据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赋予人物新的意义。
四、想象力贯穿小说的所有层面
1、“思想”的想象:小说的时代、空间可以随意选取,但是它必然会具有一个“当下性”,要与当下生活建立一种联系【这也是产生认同感的必须】。需要写作者把从生活中获得的新的思想(甚至是一些朦胧的感受)注入到人物形象之中。
【悟】思想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个指标不能量化,思想没有硬性的好差之分。我们说的思想性,不是指作品只能宣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这的确是主旋律,而不是全部,只是一个大的基调和方向。而我从来都不崇尚“歌功颂德”,在我看来,所有的思想都是可以写进小说里的,这是小说的自由。
我们初学者来说,更重要的就是,由我们的独特生活经验而诞生出来的,最具独特性的思想,从这个思想出发,诞生的新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我们行文的基础。一般的文学作品,都会反映作者的某种思想,这种“思想”,需要我们用结合生活,用想象力去开拓,从而能表现出作家的“生活理想”“对未来的批评、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社会的构思”。
2、“人物”的想象
【悟】我们小说中的核心是人物。这个人物,我们如何能刻在读者的脑子里,不是通过完备的外貌描写,而是通过其性格刻画。在描写外貌的过程中,肯定不能事无巨细,画出个人来,这样反而扼杀了读者的想象,显得非常单薄。莫言的建议是,给出廖廖数笔,刻画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总觉得,人物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外貌,是他在做某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时候留下的,而不是单单是因为外貌本身。
有时候,我们为“人物”刻意赋予的特殊外貌,反而正是我们失去了想象力的表现。比如说一个人脸上长满麻子,独眼龙,秃头等等,这类描写不是说不可以,而在于我们写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叙述其独特外貌,更应注重在这个外貌出现是,是为何能让你产生深刻的印象。
3、“故事”的想象
【悟】小说作为“虚构”的叙事,其故事大体而言是虚构的,就算来自于现实,其中仍然必不可少虚构的成分。诚然,有的时候生活本身甚至比小说更精彩,甚至超出了想象力。但如上文说的,肯定不能把完全的现实搬进小说,这样的写法会失去了小说的本来面目。初学者在写作时总是难以避免地会写自已身边发生的事,再加以艺术的虚构,这种虚构中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把控好叙事角度和对内容的取舍,需要更强的笔力把生活融进小说当中。
4、“细节”的想象
【悟】这点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的初学者最缺乏的,而且是最能进步的一点,关于小说中的细节,这个在之前也提了很多遍。我们如何让虚构的小说,能够生动,能够像真实地发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是通过各种各类的细节描写。而所有的描写方法(人物、环境),都可以用细节去刻画。
这个细节,不是说让你跟画画一样,看到什么全部写下来,而是要通过“典型的”“有意义”的细节,去展示画面,能达到廖廖数笔,而刻画得活灵活现这种境界。这个“细节”,最好还能是读者所熟悉的,这样才会产生认同感。
所以在我们写环境,写人的时候,尽量都要通过细节描写,不然整篇小说就会干巴巴的。
“用细节的真实,来证实故事的虚幻”,这是极大的创作技巧。写虚幻的东西,都能用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把它写得发生过一样,这才达到了小说初步的艺术境界。
如果我们对细节缺少这种联想能力,无论脑子里词汇再丰富,写起小说来“也还是学生腔调”。
5、“画面”的想象力
【悟】这部分说得比较少。莫言认为,对画面的充分想象,可以解决我们无从下笔,无物可写的问题。他说,画面的想象力仍然无法脱离我们的生活。而对于间接获取的,特意去获取的经验,却依然无法让我们融入其中,获得那种感受。
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建议,当我们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想象那个画面,而在一个画面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可以去描写。当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连缀起来的时候,故事便慢慢成型了。
6、“语言”的想象力
【悟】这是小说极高的境界了。我还是那个说法,初学者只能文字能通畅就行了,而要我们进行文字的灵动和跳跃,要求实在太高了。而某些具有文学天赋的作家来说,他们一下笔,文字便很灵动。
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有一点建议,就是文字不要“脏”,可以有痞气,但是“脏兮兮”的文字没人爱看。
7、“结构”的想象力
【悟】这方面是开创性的境界了。有很多前辈小说大师,都在打破小说的结构。比如说杜拉斯的《情人》,这本小说读完甚至不太能懂,而其中的叙事结构,王小波就非常推崇。王小波在自已的小说中,也是把叙事结构打破了,而不是正常的叙事结构。还有类似村上春树,也非常喜欢多线的叙事结构。这些虽然不是他们的首创,在给他们营养的前辈作家们身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开创者。而如今小说的结构也在慢慢地开发完毕,还是有一群身肩文学使命的人,在不断的开拓文学的表达形式。
作为初学者来说,我们要做地,就是能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就好。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易。
欢迎各位读者讨论其中的观点!
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