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为何爱成了羁绊?
4月17号,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让无数人心痛不已。窃以为,世界上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母亲丧失未成年的孩子,因为它饱含深深的悔恨、懊恼与自责。谈论对错已无意义,指责任一方都是一种残忍。
通过这次事件,相信每位父母都会不禁反思:如何避免类似的家庭悲剧上演?
借这个机会,想跟大家聊一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1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权力之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父母都会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了。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气氛越来越民主,孩子不再那么惧怕父母的权威。
什么是权力之争呢?
它是指父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威,而孩子努力反抗的一种状态。这里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父母控制,一个是孩子反抗,缺一个都不构成权力之争。
所以,父母的控制成了权力之争的根源。具体来说,是父母的强迫与命令让孩子产生了逆反之心。每个人都需要掌控感,希望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同样孩子也希望不是什么都听家长的。
一旦出现权力之争,家就成了战场,而孩子常常是赢的那一方,因为:
第一,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有时无法预估行为后果;
第二,人类的理智脑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所以,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时激动而不计危险、不顾感情,就像开头提到的17岁男孩。
所以,在权力之争中,家长会非常痛苦。《Tom and Jerry》中,Tom一心想吃了Jerry,Jerry一直逃命。Tom常常暴怒,而Jerry常常得意洋洋于将Tom耍得团团转。
2
说到亲子间的权力之争,就不得不提一下孩子的叛逆期。
所有的叛逆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让家长很头疼。
在2岁左右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发展高于智力和体能发展。虽然有些事他做不了,但仍然认为挺简单,比如过马路,我儿子2岁时经常就会:我不用你拉我,我自己过马路。他不能预见危险,认为过马路挺简单。这就是孩子跟我们对着干时的心理状态。
而青春期的状态是:体能和智力发展高于心理发展,这时候他觉得自己特别能干,但是每次干完都很挫败,觉得这个干不了那个干不了,事情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容易。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不愿意听爸爸妈妈唠叨他,说他不行。
当孩子处于叛逆期,如果父母应对不佳,就有可能跟孩子产生权力之争,再严重了就是报复: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比如孩子故意说一些让我们伤心的话:你就是个坏妈妈!我恨你!孩子也可能会做一些破坏性行为。
3
怎么判断家长是正向管教,还是跟孩子陷入了权力之争呢?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区分一下。
4
我们说父母控制是权力之争的根源,那么父母退出,权力之争就不复存在。
所以,当意识到我们跟孩子陷入权力之争中,家长要立即退出来。这时,我们要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我们无法强迫孩子做任何事。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有些情况,该管还是要管呀!的确,没有一位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自生自灭。那么,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呢?
我们先说说什么时候不用管。
对于孩子自己能做且没有危险的事,就可以一步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比如,有的小朋友可以自己拿勺子了,这时就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吃饭,即便脏了、吃不饱都没有关系,脏了可以再洗,吃不饱家长可以再喂点,但是孩子的生活技能、自理能力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获得的。
5
刚刚我们讲了家长什么时候不用管,那么,家长何时管呢?
如果情势需要,家长就要介入。什么是情势需要呢?有三个伤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环境,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家长就要坚定地尊重情形,必要时依靠体力优势来保护。
比如,孩子感冒了,仍然想吃冰激凌,家长自然不会允许他出门买冰激凌;
2岁的孩子想要甩开我们的手,自己过马路,我们不仅不松手,甚至会抱起孩子尽快穿过马路;
孩子出手伤人,我们要把他抱离现场……
这些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视情况做出合理行为,哪怕孩子哭闹也没有关系。我们允许孩子哭闹,同时有些行为就是不可以。
这时,我们要坚定,要保持冷静、沉着,不借题发挥,不训斥孩子,我们仅仅是根据情况做出适当行为。否则就成了权力之争。
事后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跟他共情,跟他解释原因。
6
刚刚讲的是紧急情况下的管教方式,那么在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防止跟孩子进入权力之争呢?或者说,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给大家四个建议:
第一,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而非独裁者。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父母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身份,承认孩子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角,而非我们家长。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坐在副驾;当孩子大一点、到了青春期、成年,我们就需要后排落座了。
我们不要总想着去抢孩子的方向盘。我们可以影响、引导,根据情势需要,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不能强迫孩子。
什么是建设性意见呢?相信大家对汽车导航并不陌生。当我们没有按导航路线前进时,导航会不厌其烦地提示:您已偏航,重新为您规划路线。这就是建设性意见。
什么是非建设性意见呢?请大家设想一下,我们正在开车,旁边坐着自己的另一伴。
一开始他告诉我们:前方100米掉头。但是我们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走,他就会不理解:哎,让你掉头,你怎么不掉头啊?
这时,我们继续往前开,如果顺利到达还好,如果不巧我们迷路了,那我们的伴侣怎么说?可能一般人都会忍不住抱怨:刚才让你掉头你怎么不掉头啊?你看现在迷路了吧?
大家想一想,这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肯定会很不舒服对吗?我希望你能帮我,而不是在这儿指责我。这就是非建设性意见。它对于指导我们的现状并无任何意义。
家长也一样,我们要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多给他提建设性意见。
第二,尊重孩子。
一方面,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我们跟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不二法则。比如,孩子跟朋友吵架了,回到家闷闷不乐,这时,我们无需任何说教,可能只需一个拥抱或一句“你看起来很伤心”就能让孩子感觉好很多。
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决定,同时放手让他体会自己的行为后果。这个后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
比如,孩子起晚了,没赶上学校的早饭,饿肚子了,那么下次,他很可能就记得早起。
第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关注解决问题。
在非黑即白之间,我们可以找到更有弹性的第三、第四、第五……第N个选择。
第四,最重要的,是决定自己怎么做。
我们无法强迫孩子怎么做,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比如:不必强迫孩子一定把脏衣服放进脏衣篓,我们可以决定只洗脏衣篓的衣服,那么当孩子没有干净衣服穿时,相信下次他会主动把脏衣服放进脏衣篓。
这四个方法, 都能帮助我们赢得孩子的合作,赢得孩子的信任,而不是陷入权力之争的深渊。
结语
家,是爱的港湾,而非权力角逐场。爱孩子,首先要无条件地接纳他(她),然后才是循循善诱。祝愿每一位父母,都成为孩子最温暖的陪伴。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