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无论什么关系,都不可走得太近
增广贤文里有句话说:“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可亲!”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无论什么关系,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不能走得太近。
即使是夫妻、手足、父母也不行,当一方对另一方太过依赖,事事都离不开对方,那结果往往都不会好。
因为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当许多要求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一方就会难以承受,把不满和怨气全放在对方身上,并采用极端的方式去报复,以此表明自己的仇恨。
朋友之间,则更是如此。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对好哥们,怎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最后致对方于死地的故事。

秦末时期,有两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余,司马迁写的《张耳陈余列传》这本书,在历史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讲的就是这俩人的故事。
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人,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始皇怕俩人作乱,便下悬赏通缉他们,俩人一起逃亡了十几年,关系铁得不能再铁了。
在倒霉患难的时候,两个人需要互相扶持、帮助和鼓励,所以关系特别好,要不然他俩都活不下去。
俩人隐姓埋名跑到了一个小地方,有一次,陈余犯了小错,被一名小吏用柳条抽打,陈余那么大能耐的人,哪能受你这样的小官僚一顿打?!
于是就想反抗,他把手按在剑把上,刚准备拔出剑来时,这时张耳踩他的脚,暗示他不能这么做。
等小吏离开后对他说:“你我都是有为之人,你现在把他杀了,必然会有人抓你偿命,为这样一个小吏,丢掉性命不值得啊!”
陈余仔细一想,说得对啊,于是十分感谢张耳,是他的冷静救了我一条命。
后来赶上秦末天下大乱,俩人共同拥戴赵王,来反抗秦朝的统治,大秦派大将攻打赵国,张耳死守巨鹿,被围困在城里,眼看城中粮草都要断了,于是派使臣向驻守城外的陈余求援。

当时张耳的儿子也驻守城外,他却没有找儿子,而是直接派人去找了陈余。
张耳心想,凭自己和陈余多年的生死交情,他一定会想办法全力相助我的,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了陈余身上,心里对陈余有一种强烈的期盼......
没想到陈余却理智地回复说:“大秦的两名大将,极会带兵,而且兵力是我的好几倍,如果现在冲进去救你,大家只能一起完蛋,不如我在外面积蓄力量,等你死了,我再杀进去给你报仇!”
听使臣回来这么一说,张耳当时都快气死了,心想这说什么话,我把你当作生死之交,对你期望值那么高,你居然说等我死了,再回来替我报仇?!这算什么朋友,俩人一下子就闹掰了!
后来楚霸王项羽带兵赶来弛援赵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联军,解了张耳的围,张耳和陈余俩人却从此结成死敌。
后来俩人又因为割地分封之事,陈余认为极为不公,遂迁怒于张耳,又找机会勾结齐国共同赶走了张耳,从此俩人彻底决裂,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张耳无奈投奔了刘邦,陈余后来也投奔了刘邦,刘邦冲出关中平原后,曾经派人想和赵国结盟,共同伐楚。
刘邦请求陈余,让他帮忙攻打楚国,陈余说可以,但他提出一个要求,必须把张耳的人头拿来。
刘邦实在没办法,找了个很像张耳的人,把他的人头割下来,送给了陈余,陈余便开始起兵伐楚,但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立刻背叛了刘邦,重新回到了赵国。
两兄弟的终极对决终于开始了,汉三年,刘邦命令韩信和张耳共同攻打赵国,双方在井陉大战一场,韩信以少胜多,击败了陈余,败退之中,陈余被杀死在泜水河畔。
此后刘邦为了笼络张耳,封他做了赵王,张耳和陈余这对当年的铁哥们,最终落得一个遗憾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