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四十一: 跟孔子学共情

2023-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居居居士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⑴孔子主张快乐教学,每日弦歌不断。晚年,甚至把《诗》三百全部谱上了曲子,教给学生吟唱。在社交活动中,孔子又能够在不同场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仪容、行为,与周围的人、事、物和谐相处,浑然一体。

在丧葬、祭祀面前,孔子是虔诚的、悲哀的。如果哪一天吊哭了,这一天就不再唱歌。⑵颜渊死了,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⑶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拉着伯牛的手,说:“真不行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得这样的病!” ⑷孔子的朋友去世,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⑸子入太庙,每事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⑹孔子认为,祭祀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可以找理由逃脱,即使有病也尽量到现场。我不参加祭祀,找别人代替,那就等同于没有祭祀。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⑺

在从事政务时,孔子是敬畏的、严谨的。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⑻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恭敬而不安的样子,始终面向国君。国君命孔子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⑼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随时顺应环境变化。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行乡的饮酒礼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有礼貌。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一定会以示敬意。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即使是普通的菜、饭、热菜、肉、瓜果,也一定先祭一祭,祭时必定恭恭敬敬,像斋戒一样。盲人乐师冕来见,孔子一路伺候,不断地说:“这是台阶,这是坐席。”又告诉师冕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这里。”⑽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⑾用佛家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不动心”。用道家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无私情”所以“能共情”。

【注释】⑴见《论语》8.8。

⑵见《论语》7.10。

⑶见《论语》5.26。

⑷见《论语》6.10。原文是: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⑸见《论语》10.22。

⑹见《论语》3.12。

⑺以上主要见于《论语》乡党篇。

⑻见《论语》16.8。

⑼以上主要见于《论语》乡党篇。

⑽原文是: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参考译文:盲人乐师冕会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位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冕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道:“这是同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⑾见《论语》9.29和14.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