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闹铃法,想起早床的可以一试
起床的小实验
听说人的一个睡眠周期是20分钟。想要愉快地起床,把闹钟提前二十分钟闹,先闹醒,然后在这个睡眠周期里小睡20分钟起床后会一点也不累。
于是我实验了一把,可是人还是贪睡的,并没有起床。到6点才起床了,还哈欠连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体力太差了。
但是这个似乎是可行的,我第一次规定自己6点起床,也是用的这20分钟闹醒法。只不过二十多天习惯了6点起床,要改到5点,还需要一点毅力。不要看我,老人家了,不比年轻人有体力。
想早起干点自己活的,尽管可以一试。把自己理想时间,推早20分钟设置一个轻声的闹铃,在耳边轻轻唤醒你;半睡半醒20分钟周期后,再设置一个大点的铃声,你睡饱了周期,起来就不会太累。
昨天说要嫁个整面墙的书,是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意,把心一横,就这样下去以书为夫,不偏不倚倒也清静。
昨天晚上跑去万麦炒菜吃,15元钱一个小炒菜,饭管饱。有免费的空调吹,菜也做得清爽可口,没有奇怪的劣油味,算是十分省事了。
中午我做午饭后,晚上一般不想再做饭,因为捣鼓着洗碗和洗菜,真是磨耗我的耐心。我连现在洗衣服也不耐烦了,把衣服从洗衣机里拿出来,搁在阳台上的躺椅上,扒拉几下就算完事了,由着如火的骄阳把它们烤干。像摆地摊,哈哈。
读书的场
吃完晚饭后,就在万麦看书。《刀锋》是可以一读再读的。不知不觉到了10点,我看了50面。
在家中躺床上原本期望再读一半,结果眼皮打架,只好睡觉。
要说的是什么呢?读书真是要场地的,家里是无论如何都不行。不是想到床上躺,就是要拿手机看。家里就是休息和休闲,正儿八经的看书和写字是坚持不了多久。
图书馆也不行,因为图书馆书太多,一会翻这本书一会翻那本书,时间一会子过去,狼心狗肺的,自己的书没看几下。
要一个无书的环境,人不多但有,还要有空调,不然这炎炎夏日如何度过。
按理说这种人少的超市,环境优雅的会堂,还有咖啡厅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如果十几块能买一顿饭,那就一整天耗在里面了。
一个台湾有名的学者就是这样,他每天都去固定的咖啡厅,在那里写作,写足8个小时,好似上班一样。写完了吃一顿饭,不劳自己操心生活琐事。
他说便宜啊,一顿饭才十几元,环境又那么好,工作一整天,比自己租办公室便宜多了。
呵呵,我估计自由工作者都是这么干的。
工具其实没那么重要
每次看到别人在公众场合办公,都是拥着一台精致小巧的苹果笔记本,很羡慕。其实我这种专门要码字的人,更是需要电脑顺手。
家里的电脑又笨且重,带出去累得要死。在家里也只是勉强写个字而已,因为它是唯一的工具。
用手机打字又不流畅,对于精神要高度集中的写作过程,一定要减少障碍才佳。看到有人用蓝牙键盘,我没有试过那个的便利性,有没有过来者说一下详情。
转念一想,自己把自己搞复杂了。以前的作家都是靠一支笔一叠纸写作的,根本没有这些胡里花哨的东西。
这个最重要的是心里的状态,而不是外在的设备。比如金庸,成名后住着大洋房,有着数十万的藏书,美轮美奂。可是呢,那些经典小说都不是在这里写出来的。当初,他一个人枯坐在破旧的办公室里,环堵萧然,冥思苦想,勤勤勉勉地写下这如许文字。
莫言,他说自己花了很多钱买电脑后,学打字写文字,最后写来写去还是手笔好用。
可见一个作家,最好的作品是在最有激情和心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外在的环境越是艰苦,反而他更能集中心力,感觉写作过程越是幸福。
写作过程的幸福是怎样的呢?蔡澜说过,感觉脑内产生吗啡,那种快乐似乎和吸毒的瘾君子有得一比。所以何必求助于外在呢,你的内在就有。
嗯,只要我周围没有牵绊,又有冷气,就可以写字和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