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与写作写作文采全系一支笔

《人性的枷锁》:生而受苦,人生的意义何在?

2021-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金汐月

如果生命是一座天平,那么伤痛、顽疾与不幸已经把一端压得倾斜不平。究竟为什么而活?

——毛姆《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以斯宾诺莎《伦理学》中出现的“Of Human Bondage”命名,Human译为人性,理解成人类、所有人都可以。

书名即表示主人公的枷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主人公的成长就是打开这些枷锁,或者说学会戴着枷锁生活,在面包与鲜花、金钱与爱情、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的过程。

01

菲利普是一个天生跛脚的男孩,自幼丧母,由当牧师的伯伯抚养长大,希望他将来也成为牧师。

十几岁的时候,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不能也不愿意当牧师,于是转而去学画画。

虽然菲利普非常热爱画画,却怀疑自己的天赋。年少气盛的他觉得做不了一流画家宁可不不做,于是又转向了能养活自己而自己又不排斥的方向——学医。

菲利普重遇他曾经深爱的米尔德里德和她的孩子,为了有更多的钱资助米尔德里德,菲利普把所有的钱拿去炒股,亏到分文皆无。

米尔德里德离开了他,菲利普无法继续学业。此时伯母已去世,伯伯又拒绝借钱给他,走投无路的菲利普只好去百货商场当引导员。

当年学医在医院实习的时候遇到的病人阿西尔尼和菲利普成了好朋友。见到菲利普的窘境,阿西尔尼出手相助,让菲利普住进自己家,阿西尔尼的大女儿萨莉和菲利普产生了感情。

伯伯去世,菲利普继承了一笔遗产,得以返回校园完成学业,拿到了行医资格证。

当他终于有机会实现多年的理想:旅行的时候,却发现萨莉怀孕了。

最终,菲利普放弃了理想,向萨莉求婚。

02

在很多人眼中,菲利普是个“渣男”。

他因为颜值爱上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明知她不爱自己,却对她有着近乎偏执的责任感,有求必应。

米尔德里德抛弃了菲利普两次,被丈夫抛弃后回来找菲利普,生下孩子和菲利普的好友私奔又被抛弃,带着孩子再度找菲利普。

深爱菲利普的诺拉是米尔德里德的反面,她对菲利普一心付出,甚至不介意自己只是个“备胎”。

菲利普与米尔德里德毫无共同语言,精神世界也相差甚远,爱好写作的诺拉才是菲利普精神上最合拍的。

可是菲利普只喜欢和诺拉朋友式的相处,享受诺拉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在和诺拉的关系中,菲利普是米尔德里德的角色,是那个享受者。

习惯了菲利普接济的米尔德里德在菲利普没钱后也不喜欢赚辛苦钱而做了妓女,孩子也早夭。

诺拉在认清了菲利普不爱自己之后快速离开,米尔德里德第二次抛弃了菲利普,菲利普又来找诺拉的时候,诺拉明确而坚决地表示自己订婚了。

诺拉和米尔德里德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两种爱人: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人们往往对前者有恃无恐,对后者倾尽所有。

可是单方面的付出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人不会珍惜太轻易得到的东西。真正有结果的感情需要的不只是一厢情愿的付出与激情,还有责任。

萨莉是二者的折中。萨莉漂亮,健康,年轻,也有头脑。她既不像米尔德里德那样自私,一味索取,也不像诺拉那样无私,全然奉献。

她了解菲利普的理想,接受菲利普的缺点,在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甚至没有告诉菲利普,也没用此要求菲利普做些什么。

而当菲利普决定放弃旅行和她一起生活,她也没有背上沉重的包袱,觉得自己成了菲利普的负担。

她把菲利普当成一个有自主决策能力的人来看待。

无论哪种选择,她都相信是菲利普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欣然接受。

很多人无法理解菲利普承认自己不爱萨莉。

其实和萨莉在一起的时候,菲利普已经三十多岁了。这个年龄的感情,很少能直接用“爱”表达,似乎这个字眼说出口显得太过于轻飘飘了,“我爱你”不及“我会对你负责”,或者“我的钱给你花”。

人们容易对爱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一味索取,靠爱人养活;另一种则是反过来,不让爱人花一分钱。

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第一种自不必说,可能第二种比较有争议,不花爱人的钱,保持独立不好么?

不好。

对两个决定一起度过余生的人来说,钱只是人生的一少部分,就像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用多少燃料,怎么用,船上的人都需要共同商量,不存在你用你的我用我的。

连一起花钱都不肯,还谈什么一起度过一生?反过来,连人生都能跟Ta共度,还在乎给Ta花钱或者花Ta的钱吗?

如果说米尔德里德是菲利普对青春的怀念、自卑的枷锁,那么和萨莉在一起表明菲利普已经能与枷锁共存: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跛脚),与青春告别。

03

菲利普告别的不只是青春,还有理想。

二十多岁的时候,菲利普放弃了画画。

如果我觉得自己没法成为顶尖的画家,我就不会再继续画画了。

小时候小伙伴们谈及理想,都是“科学家”“作家”“画家”,反正总有个“家”。

长大后发现,成了“家”的人总是少数,多数人都是过着平凡的人生。

可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与接纳自己的普通的过程。

有个段子说,成熟的人要经历三个过程:1.认识到自己的父亲是普通人,2.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3.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越早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越幸福。

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

承认自己的平庸,不代表没有理想。

套用罗曼·罗兰的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么理想主义就是在经历了现实的毒打之后依然抱有理想。

更何况,那些被放弃的理想,并不意味着没有用武之地。

菲利普当商场引导员的时候,他绘画时候练就的对色彩搭配的敏感与审美能力,让他在服装设计上非常突出,在他穷困潦倒之际为他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后来因为设计总是被修改,裁缝粗制滥造,做不出理想中的衣服,菲利普放弃了服装设计。

不知道是不是毛姆有意设计,萨莉在一个裁缝那里做学徒。可以猜测,菲利普在绘画上的才能将来也许能为萨莉提供帮助,甚至未来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实现理想。

知名设计师夫妇去各地旅行,为贵妇人们设计服饰,似乎也并不是天方夜谭。

菲利普不是理想主义者,他认为理想主义是一种逃避:无法忍受人世间的冲撞骚动,所以才离群索居。

他也不想做没有理想的人。

这天地之间有不可计数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只是无休止的劳作,既谈不上美好,又称不得丑陋。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四季更替似乎不过轮回一瞥。他们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木然老去。

即便如此,这些人的人生就没有意义吗?

或者说,那些有理想的人的人生,就有意义吗?

不尽然。

人生就像编织一条毯子,在编织毯子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颜色,织成怎样的花纹,都没有“目的”,仅仅凭着审美的感觉。

幸福和痛苦都无关紧要。它们就像其他琐碎的细节,一同被设计到生活的图案之中。

生命中的每一幅图案、每一首插曲,都是艺术品,随着设计者的死去,图案散如云烟,曲终人散。

既然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人能评判这幅作品,除了设计者自己。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设计者才有意义,无论怎样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意义,那么活着,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毯子,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图:Camille Pissarro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