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118 林徽因
突然冒出想为我研究或者我看过的几个人物写传记写感想写个人感悟,不是突发奇想要而是受到最近看的书的启蒙。最近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老师和康震老师解读李清照,还看到了易中天教授解读三国,我自己大受启发,你说凭什么他们就能够随便写书随便说自己的感想就能够得到一大批读者的追捧,主要是历史和文学这个东西太主观意识化了,更关键的还是卖人设吧。
文学历史每个人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历史人物的好坏之评也各不相同,大家既怕触碰观众以往认知的雷区,遭到谩骂,但是如果只是说出观众已经知道的事实,那也未免没有一点趣味性和创新性。我看这些老师在评说历史人物时都秉承着严格的历史观,尽量做到客观,也尽量做到迎合大众的胃口,都不敢很绝对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不是都说文艺界的争论太多呢!那是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不知道事情是不是有固定的答案,不过我还是希望世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存在才可以体现我们文化的多样性,也更有利于每个人思想的创新发展。
就拿张爱玲林徽因说事情,我喜欢她们,但是我也要分析她们性格中的缺陷,我之所以解读出不同于常人的她们,是用我自己现阶段固有的知识解读,每个阶段我的认知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不同而改变,我不敢肯定的说我现阶段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只能说我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我努力做到当下这个年纪和当下的认知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能很多年之后,我自己也会后悔,还会抱憾终身,所以世间真的没有太多对与错,有的只是一个人境遇不同选择不同罢了。
如果我开一个专题,把张爱玲的生平前后写出来,我自己凭借着我仅看过的几本书,仅看过的几个她的传记故事,有道听途说也有前人的经验总结,反正都是口口相传或者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内容,我最后看完这些内容,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我不敢让每个人都认同,只能说这是我自己认知水平的结果,也不奢求大众把我奉为王权,这不是理科,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在很多年之后,我自己也会推翻我自己的理论,我怕的不是理论被推翻,而是我们停止思考,没有在前人的思想中总结,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在写一本书的同时,肯定也会尽量做到客观,品评各个历史人物时也要尽量做到客观,其实完全客观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的事情,只能说我凭借我现阶段最大的力量做到客观,对每个人不掺杂太多的个人喜恶。而我的思想是会改变,我不敢说自己写的内容一直都是正确且权威,只是我在逐步提升自己罢了,而事实也是我在写人物读后感或者书籍读后感中,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印象也更加深刻,当然也为我自己打开了新世界,可能我这样的人就只适合当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启迪孩子,是一个带路人而不是一个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