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日更文

你有“不管教孩子”的勇气吗02

2023-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平999

身边一位朋友小雪,勤快而善良,但絮叨、严厉,她唯一的儿子坤坤只要看见她就表现出拘谨、紧张,放不开,每每接住妈妈的电话,立马变得严肃紧张起来。

岸见一郎

有人说,这是有管教,这样的孩子害怕父母,大多数长大后孝顺老人。但对于孩子个体生命来讲,以己之见,那是一种不尊重,或者说,这样管教出的孩子,是否孝顺还需打个问号。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提出对孩子“不批评也不表扬教养法”,阐述了批评和表扬都会有问题的观点。

岸见一郎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总是被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有可能他会变成懦弱儿,因为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

讲书人樊登小时候会经常被爸爸批评,批评他“看闲书,不知道多看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几门课”,结果呢,樊登不但爱看“闲书”,长大后还办了樊登读书,并且带着大家看“闲书”。父母反对他做这件事,并没有起到作用,批评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反弹。樊登是个正面的例子

负面的例子有很多。邻居家有个爱赌博的孩子,父母天天打、骂,把他捆起来,抽他,有效吗?没有!当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所有的批评所带来的,都是他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根据阿德勒理论,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都在努力地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所以,当父母从来不关注这个孩子好的事情,孩子表现得正常、表现得好,学习成绩进步,父母都没有反应时,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想办法,找一些你真的会关注他的事情来做。

比如说赌博,比如说打游戏,比如说和别人打架,都是孩子去获得父母关注容易做得事情。

这是孩子本能的需要,他需要获得关注。批评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改变,只会让他把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加强。

常常表扬孩子,也会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儿呢?

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

孩子衡量这一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父母会不会表扬,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如果这些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

岸见一郎说,我们应该认清楚,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因为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

如果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话,失败恰恰是学习最好的机会。往往做家长的希望孩子学习不要有失败,把所有的失败都跳过去,小学学习好,初中学习好,中考考得好。

如果中考考不好,家长开始郁闷,担忧;如果是孩子自己学习,中考没考上,可能就是一个警醒。他突然意识到,人生有了这样的挫败,反思,发奋,下决定追上好学生。

人和人的发展节奏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一个人的感悟。甚至就算辍学绕了一大圈回来,搞不好将来还能干学术。这就是人生。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

高考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简直写得太好了,摘几句分享:

所谓高考一场,不过成长一仗。在人生这条长赛道上,最后能胜利抵达终点的,永远都是那些热爱学习、持之以恒的人。而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也不是任何一次考试,而是我们内心对进步的渴望、对奋斗的坚持。

高考,无非就是很多人同时做同一份卷子,然后决定去哪一座城市,最终发现,错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而对的每一道题,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希望你的成绩会照亮整个夏天,然后带着你的期许,去见从未见过的风景。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奇迹。不必感伤,不必害怕,因为你就是那个奇迹。

我就不祝你前程似锦啦,我祝你马到成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我们高处见!

对啊,高考,高考,考好了,人生就会走高?考不好,就走低了吗?非也,所有的经历和结果,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常常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大概率的事件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唠叨的妈妈。

妈妈唠叨,孩子叛逆;爸爸打孩子,孩子抽烟;爸爸暴力,孩子成瘾,这是有人总结的三对家庭问题。

为什么妈妈唠叨,孩子会叛逆?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知道对也不去做就是叛逆。叛逆的典型并不是不小心做错。叛逆是我知道它对,我就不做,我就跟你对着干。

为什么?你唠叨得我烦。你唠叨得我觉得自己的自尊不断地降低,我痛苦。所以我就故意伤害你。

深层次地说,这也是孩子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手法。(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