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纯粹淡泊的一生
桑妮的《杨绛传》以优美的文笔、温柔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杨绛先生纯粹从容、淡泊优雅的一生。
桑妮《杨绛传》杨绛先生是她的笔名,本名为杨季康。书捧在我手里,整颗心却沉浸在杨绛先生的世界中。我感受着她家庭的温馨、对事业的痴爱、淡雅的心性。杨绛先生用心将自己活得很纯粹,无论是作为女人也好、妻子也好、母亲也好、文学家、翻译家也好,她都做到了极致。
她用一生向我们书写了“纯粹”二字。
杨绛先生自小就对政治不感兴趣,许是天性本就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她父亲的经历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她活得很简单纯粹,名利在她眼里一文不值,如空谷幽兰一般,清香淡雅。
她一生中多次有机会,可以担任官员职务,但除了恩师多次相邀的女校校长职务,她都一一拒绝了。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读书、翻译、创作,和与家人在一起。21世纪初,她把钱钟书先生和她的稿费全部都捐了出来,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用来帮助怀揣读书梦想的贫困学子。
她中学时代参加过一次章太炎先生“讲掌故”的活动。她作为记录员之一,因章先生所讲,超过了她的学习阶段,她根本听不懂。于是,真诚的杨绛先生交了白卷,她认为不会就是不会,没有必要扯一些其他的胡编,来使白卷显得不那么白。第二天她的这一光辉事迹被登上了当地新闻报。
1966年,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杨绛夫妇亦未能幸免。杨绛与其他几位女士陪斗时,一个姑娘拿着剃发锥子,要把她们剃成“阴阳头”。其中一位女士含泪合掌向那位姑娘求饶,最终免于被剃“阴阳头”。而倔强骄傲的杨绛先生一言不发,由着姑娘把自己的头剃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和钟书先生遇到了多次思想政治革命,她们夫妻俩不同程度受到波及。但是,即使是在最难的时候,她也用心穿戴得整整齐齐,充满精气神的去应对一切。后来,爱女、丈夫两年内相继去世,她忍着强大的悲痛、孤单、思念,调整着自己的身心状态,依然深居简出,日日读书写作到夜里一点半。
杨绛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淡泊名利、真诚、有气节、坚强、努力的人,她有一颗纯粹的心,在这颗心的指引下,她只做她自己。
她是一个女人所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
对于她的文学事业,她做到的岂止只是“成功”二字?
她的喜剧作品《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广为人知,尤其是《弄真成假》被李健吾先生称为戏剧文学的第二道里程碑。
她的译著《堂吉诃德》被堪称“国礼”,形神兼具,受到西班牙的热烈好评;她的法文译著《吉尔·布拉斯》亦堪称法文翻译的经典。
她的小说代表作《洗澡》生动揭露了政治重压下的芸芸众生相,她在百岁时续写小说《洗澡之后》,广为好评。
她的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坐在人生的边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尤其是《我们仨》,杨绛先生用平实的语言,用文字怀念“他们仨”,读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而对于家庭,她作为妻子、母亲,都是丈夫、女儿心中最完美的存在。
钱钟书曾在诗集中这么描述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他也曾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更曾说过,除了杨绛,没有第二个人能将妻子、情人、朋友这三个身份结合得更好。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爱意、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两人有共同的挚爱——文学,闲暇时,斗诗斗文,不亦乐乎。
钟书先生是个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性情天真可爱,但在生活上略显笨拙,并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弹性。杨绛先生是书迷,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她心甘情愿的担起照顾钟书的责任,家中粗活细活一并承包,并甘之如饴。
杨绛先生曾说,她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无论钟书是不小心弄坏了什么东西,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说错话,她都会豪气的说一声“我来”。
这句“我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她真的做了,并且处理得很好。杨绛先生简直是钟书先生的偶像,有她在,自己在她面前就像个孩童一般,可以很有安全感、无忧无虑。钟书先生亦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妻,因杨绛先生习惯晚睡晚起,即使不擅家务,他每天早上必定为杨绛先生准备好早餐,端到床前。
女儿钱媛从小就被母亲视为掌上明珠,夫妇二人给了所有他们能给的,用爱、尊重、平等浇灌着女儿的成长。女儿遗传了父母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一家三口除了如同朋友般,一起玩闹着做游戏,还经常共同谈论文学,其乐融融。
作为一个妻子、母亲,杨绛先生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带来她能给的关爱、呵护、理解和扶持,家人也回馈给她更多。这样的三个人,应该都是极幸福的吧!
爱读书,并一辈子都在身体力行,把读书、写书、译文当成了终生事业。
杨绛先生对书的热爱是出了名的。书中就记载了她在小时候就曾与父亲有过的这么一段对话:
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杨绛说:“不好过。”
杨绛父亲说:“一星期都不看书呢?”
杨绛说:“一星期都白过了。”
父亲笑道:“我也这样。”
另外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有个年轻人崇拜杨绛,高中毕业的时候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兼倾诉人生困惑,杨绛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之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对杨绛先生而言,书是她从小到大直到走到生命尽头的心头爱。杨绛先生从小就因聪明伶俐、天真活泼,备受父母亲宠爱。父亲杨荫杭是位正直的高级知识分子,自然对书酷爱无比,他对书的热爱也感染到了小杨绛。
父亲对杨绛的教育是相当成功的,他相信“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是个自律的真心喜欢读书的伶俐孩子,所以他对杨绛读书一事,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如他时常会为杨绛买些词章、小说回来,如果杨绛表示出对什么书感兴趣,他就亲自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不过,如果见她长期不读的话,那本书便会莫名地消失不见。父亲用这种方式,告诉小杨绛什么叫坚持、尊重和承诺,效果显著。
杨绛先生一辈子与书做朋友。她自小由于父亲的工作地点多次变化,她也跟着父母多方辗转,北京、上海、无锡、苏州都待过,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她对书的痴爱。正是因为对文学、对读书的喜爱,她去了清华大学,也就是在那里,她与“蔚然而深秀”的钟书先生一见钟情。婚后,无论是去伦敦、巴黎求学,还是因战乱烽火中,还是建国后“拔白旗、插红旗”,又或者是“文化大革命”时下放、扫厕所,还是“他们仨”中的女儿和丈夫都远去后,她始终未曾放弃对书的热爱。她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直至逝世。
杨绛先生将丰子恺先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甚好!”演绎得淋漓尽致。想必她温婉如初的心性与她爱读书是密不可分的吧!
杨绛先生爱家人爱自己爱读书爱创作,但于我而言,最珍贵的还是她纯粹优雅、安之若素的性情。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我深深被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现在她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她为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感动着、影响着无数人。而我,真的想活成先生这样的人。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