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国西北择思集语文 语花

西北行(一)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579人  自横舟主人

一  兰州印象

大西北,我心往之,久矣。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其孤寂中昂扬的边关雄性之美,令我景仰;戈壁绿洲、雪山草原,其冷峻中不乏秀丽的对立之美,令我称奇;黄沙漫漫、弱水缓缓,其粗犷中不失细致的灵动之美,令我感叹;民族交融、文明交汇,其历经千年不衰的沧桑厚重之美,更是令我膜拜。

前些日子,与我家小妞一道,来到魂牵梦萦的大西北。七天六夜,青甘两省,数千公里,起早贪黑,行色匆匆,虽是打马观花、“览”一漏万,却是收获颇丰,值得铭记。

西北行(一)

                    一  兰州印象

严格意义上讲,兰州只是此次西北行的一个中转站。从合肥出发,飞到兰州住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往西宁。虽只逗留一夜,但这座大漠边缘的西北重镇,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西北行(一)

一条街

到一座未曾谋面的城市,了解它的捷径是打出租车,与司机聊天。因为职业决定着他们对这座城的街巷市井,比任何人都熟,他们会带着你一下子进入最贴近真实的百姓生活。

正宁街,兰州最火爆的夜市。这是我在出发前就确定的晚餐点。我问司机,哪家牛羊肉最好吃?他告诉我,兰州的牛羊肉,包括拉面,哪家都差不多,但这条街上有样东西不可不尝,那就是牛奶鸡蛋醪糟。

名字很长,又没弄懂“醪糟”二字,他讲了几遍,我都没理解。最后他没办法,“这样吧,你进街后,看到一个长着白胡子的老头,摊前排着长长的队伍,那家就是。”

下了车,迎面一座石砌的仿古牌坊,其后便是大名鼎鼎的正宁街。十来米宽的街道两旁,挤满统一格式的铺面,上是人字顶,下为店铺名,再下就是柜台、操作台,其后歪斜地摆着几张供食客就餐的桌凳。它的简陋粗疏,几乎颠覆我对其盛名的起码尊重。也许西北人性直,讲求实实在在的美食,而非映衬之用的环境。

走在街上,扑鼻的各色烧烤焦香,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让我暂时忘记简陋、杂乱,全神贯注搜寻心目中的美食。

西北行(一)

不一会,一家店前的长队引起我注意,再细瞧,“老马爷牛奶鸡蛋醪糟”!店台后面,一位身着回族服饰、长着长长白胡子的老者,正专注地调制手中的美味,煮牛奶、加醪糟(即酒糟),打入鸡蛋花,撒上葡萄干、枸杞、花生米、白糖,搅拌、出锅、装杯,极其认真,不苟言笑。

问好价格,递上20元,我与小妞各一杯。近二十分钟的等待之后,一杯马爷牛奶鸡蛋醪糟便到了手中。浓的奶香、醇的酒香、甜的糖香,配上点点干果的酸香,混合在一起,初尝,其味不太适应,再喝,便觉有种独特的香甜。看着杯上印着的“舌尖上的中国”“仅此一家,绝无分店”,我们暗自庆幸,一进来就找到这个正宗美食。

西北行(一)

随后,我们随便找个烧烤摊位坐下,要了二十个羊肉串,两块烤羊排。其味与平常所吃差不多,不过似乎更加嫩滑,块头也大了不少。吃完喝罢,我与小妞顺着来时的方向,穿过这条街,往下一站——中山桥进发。令人无语的是,在这条不长的街上,我们又相继看到至少五六家“牛奶鸡蛋醪糟”店,而且每个里面都有个白胡子老头。我们也心虚起来,刚才不会是喝了个假的“牛奶鸡蛋醪糟”吧?其实也无所谓。只要觉得味道好,何必在乎其名声呢?

此时的小小正宁街,在幽蓝曙暮光笼罩下,正迎来它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西北行(一)

一座桥

一个优秀的旅游点,总有一个或几个地标性的建筑或景色,让你不得不去。早闻黄河母亲雕塑是兰州的一个标志,但我觉得年代更久一些的中山桥,更适合这个地位。

1906年,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签订修桥合同。历时三年,耗银30余万两,建成这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千里黄河“第一桥”。

前些年,网上传出,当年建桥的德国公司,1989年还致函兰州政府,询问铁桥状况,并申明合同到期。但随后被郎咸平否定。他说,德国那家公司在1946年就注销了,何来此举?这一乌龙事件,也反映某些国人在某些方面的不自信。

不管怎么说,这座建于清代的铁桥,历经百年,雄姿依旧,至今仍是兰州人跨越黄河的重要通道。当年建材之好、工艺之高,可见一斑。近些年,为了保护老桥,市政府规定,只准行人通过,机动车不让走了。

西北行(一)

站在黄河南岸,眺望白塔山,在各色射灯的投照下,苍松、巨石,光怪陆离,古寺、楼台,错落有致,互为映衬,蔚为壮观。目光稍往回收,便是雄浑有力、滔滔不息的中华母亲河。河上一桥飞架,桥下激流奔湍,水中正有一观光游船,顺流而下,转眼就消失在视线之中。我想船上之人,定有当年李白朝辞白帝“轻舟过万重”之感吧。

与湍急的主河道相比,近处的浅滩则宁静许多。借着灯光,人们三三两两走到河滩上,或散步私语,或游戏斗乐,或光着膀子,来扎黄河啤酒,不紧不慢,尽情享受清风徐徐的夏夜时光。

沿着堤岸,边走边看,不一会就来到桥头。白天坚硬、泛出锈色的硬梆梆的大铁桥,在霓虹灯的装饰下,显得柔美多姿,变幻多端。桥上全是远道而来的游人,与早已见惯此景、更懂得享受黄河的兰州人相比,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是,一次次举起相机,给大桥、给自己、给同伴,留下最美的身影。

那些拍景的人呵,可知,你们也是这道风景中的一道景。

西北行(一)

一碗面

有人说,兰州是一个可以被“闻到”的城市。走在大街小巷,见到最多的就是牛肉面馆,确实,空气里都弥漫着牛肉面的香气。

正如不看中山桥一样,不吃一碗牛肉面,更是枉来兰州一趟。

从中山桥回来,已近23点。尽管次日6点半就要出发,我和小妞还是决定,提前50分钟起床,到宾馆门边一家面馆,品一品地道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话一点不为过。早上5点,天还没亮,那家牛肉面馆已灯火通明,后堂那两口大锅热气腾腾,老板收拾好店铺,迎来今天的第一批客人。

两碗牛肉面,14块,价格还算公道,但不含牛肉。要吃货真价实的牛肉拉面,还得另买牛肉。70元一斤,我称了二两。真搞不懂,既然叫牛肉面,为什么这面里不自带牛肉?难道到饭店点个青椒炒肉丝,这肉丝还要另买不成?

西北行(一)

付款后,我把取面的条子送到后厨。反正没事,便索性站在灶台边观赏起拉面师傅的操作过程。只见师傅从面团中切下比拳头稍大的一块,揉、抻、甩、拉,伴随着面团与案板的一次次碰撞声,转眼功夫,数十根宽不过1毫米的面条,便在他指头展开,掐头去尾,往锅里一丢,接着去做第二份。令人叫绝的是,任凭两份面条在锅里翻滚,就是不会混杂在一起。这边负责捞面的师傅,拿起两只大花碗,舀两勺炖好的牛肉汤,然后操起长长的筷子,一筷子下去,就是一碗,不多不少。再洒上葱花、碎香菜叶,浇一勺辣椒油,一碗面黄菜翠、辣红汤清的牛肉面就成了。其味如何?那还用说!

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为了生计,到兰州南关什字大菜市摆摊卖面。与众不同的是,他的面都是现场拉、煮,再用煮过牛羊肝的汤浇面,比别人家的更加香浓。马保子不会想到,他当年创立的清汤牛肉面,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地理性标志的美食,并从兰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但,即使走得再远,在兰州人眼里,兰州之外,是没有牛肉面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