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大的最后几个月,我只想多读点书
在香港待了快一年,没有特别的好感,只是习惯每天都待在图书馆,能看到各色各样的面孔,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就感觉,我在这片地方能变得更加国际化些:偶尔窃听几个欧洲人的谈话,偶尔看着聚在一起的韩国人用着韩剧里的口吻交谈,我就觉得很有意思。
或许是,智华馆装修太好的原因,让我每天晚上零点过后才想着回去。


2018.9-2018.12 四个月的时间过得比我预料得快很多。选了6门课,但是没觉得课有多好玩,不停地小组讨论和课程小测让人压力还蛮大的,好在让我略微羞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善。
最重要的是,在开学第二个月参加秋招就找到两份年薪快30万的工作,女朋友也找了份工资超高的工作,心态就稍微缓和了些,想着之后的时间可以卸去就业的压力,真正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一直觉得就业的初期目的,是为了不被社会边缘化。然后逐渐去找寻不依附于公司也能将自己置身社会进程的大环境中的能力和资本,这就算真正地有了自由。
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高中那么多上了清北复交,浙大南大的同学,选择去做公务员,选择去国企拿着几千的工资。交谈之中也感觉有些话不投机了,他们惊讶于我现在的蜕变,我惋惜于他们当下地选择。
真正优秀的同龄人不太多,不管是在本科还是在港大,很少能遇到让我打心底佩服的人。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真正地认可自己,成为自己钦佩的人。好在,我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一年前,抛开了手中的纸质书,开始用微信读书看书。发现读书的欲望和读书的量都有大大地提高。也开始尝试跨学科、多样式的书。
记得大一的时候,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星期一本书,结果总在星期天晚上,把上个星期借来的书象征性地翻一翻,然后自我慰藉到,这星期看了一本书。
大二,情况有些好转,一个学期的时间相继把《明朝那些事》、《流血的仕途》、《平凡的世界》、《三体》、《穆斯林的葬礼》给看完了。然后开始有些膨胀,逢人就说读书的好处,劝别人多看看书。现在想想,真有些小羞耻。
真正开始理解读书的实质意义是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当时主管给了我一本《打破自我标签》。作者是陈虎平,是个讲GRE阅读的老师,之前在准备GRE的时候也用过他的书。于是,带着名字上的亲切感,一口气把书读完了。结果,醍醐灌顶,犹如发现了新世界,让我对格局、对阶级这类形而上的词有了初步的了解,附上当时阅读的思维导图:

......
暂时不继续写了,等毕业再把这块内容补齐,最近在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比想象中的有意思得多,时间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尽量多看些经济方面的书。工作之后就要搞搞投资了。总之,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