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
朋友的爸爸去年骨折,手术后脚上打了钢钉,本来现在骨科手术中这种情况很常见,但老先生一直排斥身体的异物感,所以术后恢复很不顺利。而且不到一年时间,就吵着一定要把体内的钢钉拿走。虽然医生觉得这么大的年纪,可拿可不拿,朋友也觉得没必要去多开一刀,但是老人很固执,总觉得脚上有伤,平时不肯多活动,所以这一刀势在必行。
跟妈妈聊到这件事,她说朋友的爸爸有一点小“作”。其实真的没必要,外婆70多岁的时候打过钢钉,现在90多了还好好的。当时大家都觉得年纪大了,多动刀伤元气。事实也是如此,两者相害取其轻,如果不影响行动,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吃这一刀的苦。我想朋友的爸爸缺少点“安慰剂效应”。有时候,年纪大的人是需要哄一哄的。
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由于强烈的心理预期,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药物试验中有一项权威的随机双盲对照,就是用新药和安慰剂组作对比,有时候,毫无作用的安慰剂竟然也会有疗效。可见,心理预设对我们的身体有多么强大的作用。
在心理学治疗中,医生也经常会通过“安慰剂效应”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药物,环境,心理诱导都可以暗示病人调节自身的认知,关念,以及意识。减轻心理障碍,让情绪向好的方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安慰作用,是基于病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为在劣势情况下,身心非常脆弱,此时“安慰”的出现总是让人非常受用的。
“望梅止渴”有些无奈,但毕竟还是能够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停滞不前,忽略了再跨一步,可能就会成功。以前的经验限制了我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准确判断。忘记了小时候我们就是一步步探索新的空间,才让自己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所有的未来都源于我们的信念,“心想事成”完全是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慰剂效应”也是这种“心想事成”的体现。
子女的关心是父母最好的“安慰剂”。年纪大的人身体状况渐渐力不从心,他们会质疑各种健康问题,虽然有些担心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但可能到了那个年龄,有这样的心情也无可避免。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鼓励他们轻松愉快地生活,在病痛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心。平时陪他们聊聊天,也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而且在聊天的过程,让父母对我们有更多的了解,更加认同我们的思想行为,处事能力。增强对我们的信任感,这样在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把我们当孩子,而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安慰剂效应”这种积极的暗示,能让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好学习这种心理机制,让自己常做做“安慰剂”,有机会多释放正能量。这样也改善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让人和事变得更美好,自然身心愉快,健康无忧!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e18313eaa8776b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