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他一世忠良,出奇计诛董卓,却葬送汉室中兴机会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九哥九妹

三国演义:他一世忠良,出奇计诛董卓,却葬送汉室中兴机会

悦阅书斋

20:59

三国演义中,因十常侍作乱朝纲,大将军何进招各地兵马入京除奸,却不料落得身死,十常侍未除,而朝纲更乱,河东太守董卓借机进京,同时依仗手中兵强马壮,逐渐控制朝政,并进而废掉皇帝刘辨新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陷害忠良,他的种种倒行逆施让朝政更加混乱。新皇刘协应该来说是一个有能力并想有作为的皇帝,不满意董卓擅权,亦一直在找机会除掉董卓,但由于董卓有义子吕布勇猛无双,始终不得手。而朝廷中的许多忠贞大臣也没有屈服于董卓之淫威,部分大臣将领在想法除掉董卓这个为害朝廷的毒瘤。

董卓

这个时候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司徒王允,王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大臣,对朝廷也是忠贞不二,他每天为了除掉董卓而绞尽脑汁,却苦于无策。王允有一义女名貂婵,不忍心见王允每天生活中痛苦之中,便自荐愿意为王允分忧,去对付董卓父子。王允便设计用义女离间董卓与吕布父子,并最终争取到了吕布的支持,借机杀掉了董卓。

可以说王允是汉室绝对的忠臣,为了除掉奸贼董卓,不惜牺牲掉自己义女的幸福,在这之前,王允表现得非常有谋略。可是在杀掉董卓后,聪明的王允却犯下了大错,彻底断掉了汉献帝刘协的中兴之梦。

司徒王允

大错一:急于庆功,疏于采取各种措施。

杀掉董卓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但这个时候是不是该大肆庆贺呢?演义中杀掉董卓后,“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董卓在京城这么久,手下兵马又多,肯定作了方方面面的安排,杀掉董卓后,第一件事情就应该重新进行人事安排,把有关的重要部门及军权控制在自己或朝廷手中,稳定朝政,恢复秩序,要防止董卓旧部或者有之有关的人借机闹事。而这个时候,王允却急于庆功,错过了大好机会。

三国演义

小说 罗贯中小说同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浪漫主义改造现实主义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开始阅读

大错二:任性所为,杀蔡邕,冷人心。

董卓死后,侍中蔡邕感其知遇之恩,不觉为之一哭,说明蔡邕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哭董卓并不是支持董卓,更不是董卓党羽,王允这个时候小心眼病大发,不顾众人劝,坚持要杀蔡邕,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这一下子冷了许多大臣和士大夫的心,让王允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掉了一大截。本来是借机收拢人心的好机会,却唱成了凉凉。

侍中蔡邕

大错三:逼反董卓旧部酿大祸。

对于董卓旧部,在董卓死后,他们并没有急于造反,而是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这个时候赦免他们,并在后面慢慢地进行恰当处理,当不至于立即造成兵变。而王允这个时候脑子进水,“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于是逼得人家非造反不可,不造反是死,造反或有一搏。于是四人开始造反并兵逼京都。明明可以和平解决,非要逼人家造反。

三国演义

小说 [明]罗贯中小说同人

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开始阅读

大错四:错信吕布的军事才能种败因。

在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造反之后,王允这个时候就有点慌神了,放着朝廷名将皇甫嵩等人不用,却偏偏让吕布带兵平叛,结果有勇无猛、凶狠残暴的吕布又把一手好牌打砸了,被董卓造反的旧部打进京城,不仅王允自己身死殉国,而且让京都再次遭到劫乱,让中央政权再次受到严重打击,经此一乱之后,埋下了各地军阀自立的隐患,也为东汉政权的最终覆灭种下了火种。彻底断了汉室中兴之希望。

吕布

如果王允再聪明一点,不犯下这几大错误,及时将权利交还给皇帝,妥善安排董卓旧部,收拢人心,重振朝纲,整顿秩序,再加上汉献帝中兴之心,或许东汉政权真能实现中兴。

不过王允虽败,但依然是汉室忠臣,其临死不逃,以身殉国,其节可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