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财经读书汇投资理财

周期5|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4人  伊浩鑫说财经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再次莅临财经读书汇,今天我们讲一讲《周期》这本书关于风险态度周期的内容,先谈谈投资环境是怎么形成的。简单来说,投资环境是投资人在市场上的讨论结果,要么是在自己意识里与自己讨论,要么是投资人之间互现讨论,有的人用嘴说,有的人用行动发出信号。

大家都知道10年期国债要比1年期国债的利率高,企业债权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要高,A级公司债比普通企业债的收益率要高。如果小白投资者对这一点不清楚的话,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如果A级公司和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一样,你会买哪个产品呢?很明显是要买国债的,因为国债的安全性更高。

其实只要是涉及到金融属性的投资产品都是如此,包括股市,房地产,并购,风险投资等等。老伊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是一时无法接受作者观点的,因为他给读者展示了一条资本市场线,上面展示了刚才我们提到的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作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这些投资品达到相应的预期收益率时,它们才能引起投资人的注意,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溢价”。

在这条资本市场线中,货币市场的收益率是4%,5年期国债5%,10年期国债6%,A级公司债券10%,高收益债12%,纳斯达克股票13%,房地产15%,并购25%,风险投资30%。让老伊不能接受的是,房地产居然要有15%的收益率才值得被关注,作者给出的理由是,房地产的非流通性和不确定性让地产需要拿到比成长性较强的纳斯达克股票更高的收益率才可以。

要知道作者这里说的是年化收益,也就是说价格1000万元的房子,每年除去费用后,要产生150万元的收益才可以,在咱们国内估计同等价位的房子,每年能有30万元也就是2%的回报就不错了吧。即使老伊不看好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也实在很难认同房子15%风险溢价率,这可能就是经历与实际的差距吧,不过没有关系,不理解我可以不投资,高估的资产对我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投资的风险主要是指损失的不确定程度,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是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如果未来是能够被成功预测的,那么投资收益就会十分平稳,也就基本没有什么风险了。如果你是一个投资的老手,在评判一个人投资能力是否突出的时候,一定会通过以下这三个方面给投资人打分,理解风险的能力,评估风险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如果这个人非说自己可以预测未来,那么你要不就去观察一下他是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要不就跟他说“拜拜”。

大家要明白,我们的投资环境总在发生变化,谁也不知道两位老大今天会不会通电话,我们只能选择,第一,接受现在这种投资环境,第二,选择站到一旁不进行投资,没有第三种可能。这里所说的市场环境,不是大多数投资者大脑中的市场环境,而是真实的市场环境。

经济学经常会提到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因此就有了投资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的理论。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真的是这样吗?A股2000点时和5000点时的预期收益比是一样的吗?显然理性的投资者更愿意在2000点购买股票,而疯狂的韭菜一定会为5000点的股市提供资金。实际上每种水平下的风险,都有一个潜在收益结果的区间,经济学的这种模型曲线夸大了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因此经济学有时讲的东西都是基于假设得来的,而这种假设在现实世界是不会发生的,市场永远不会如此“有效”。

市场之所以不会如此有效的原因,就是在于人们对待市场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看法。好日子里,人们会比在糟糕的日子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投资。尽管高风险资产的价格上升意味着,那些更有风险的投资能得到的预期风险溢价,会明显低于投资人在糟糕日子里更加关注风险时所做的投资,但是投资人还是会在好日子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投资。

投资人不在意风险或者投资人的高风险容忍度,降低了他们对风险溢价的要求,导致这条资本市场线的斜率变平。投资人即便承受风险,投资收益也会低于正常水平。

老伊经常说一句话,叫做凡事都有两面性,一面是风险容忍过度,那么另一面一定是风险规避过度。当股市走过亢奋的巅峰之后,突入其来的熊市,让大多投资人的想法变成投资有风险,容易亏大钱,自己既然不懂投资,就不应该瞎折腾。投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来了一次180度大转变,从风险规避不足,变成风险规避过度。

在这个时候,投资人对风险的感觉过于夸大了,资本市场线的斜率就会再次出现变化,只是这次变得不是平坦,而是更大,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单位的风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率增长非常高。因此,大家都拒绝风险的时候,你多承受一份风险就能够得到更大的收益,比如现在。

基于以上分析,你会明白投资人都觉得风险低的时候,风险其实是高的。风险最大的时候,风险补偿恰恰是最低的。顽劣的作者又一次跳出来嘲笑经济学一番,他的原话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投资人竟然是这个样子!

作者有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前几年,橡树资本组建了旗下第一只杠杆基金,不过杠杆水平相对较低,大概是4倍左右。他们投入的优先级贷款一般情况下不会低于96美元,根据他们的杠杆率来计算,只要不低于88美元,他们就没有爆仓的风险。

08年金融危机爆发,贷款价格跌到了历史新低,银行急着抛售贷款致使价格暴跌。结果,橡树资本旗下的杠杆基金购买的贷款组合还就真的跌到了88美元。没办法事实摆在眼前,霍华德马克思只能去找客户追加投入,并且把杠杆比例调低到2:1。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投资品的价格不低于65美元,就不会出现爆仓的风险。

可市场实在是糟糕透顶,由于买家严重匮乏,他们购买的贷款组合价格之后跌到了70美元。这次作者只能再去找客户追加投入,继续调降杠杆的比例,要让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从2:1降到1:1,可这一次没有一位客户愿意再追究资本。

作者说他们在去拜访一家养老投资基金,向他们解释第二次追加投资本金的理由。霍华德一五一十地推算出基金到期收益率会超过20%,这家养老金的基金经理一听也承认这确实很吸引人,但是他们十分担心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于是就问到如果情况变得比这更加糟糕怎么办?霍华德说在我们的基金历史上,最糟糕的那五年违约率平均为每年3%;很明显,相对于我们谈的基金预期收益来说,3%的违约率根本不是问题。

可是客户听到这些依然继续追问情况变的比这更加糟糕怎么办?作者说从整个高收益债领域来看,历史上最糟糕的5年平均违约率是每年7.3%,相对于我们谈的基金预期收益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可即便听到这些客户依然不放心,连着追问了6次更加糟糕的情况出现怎么办?

霍华德马克思最后解释道:如果按照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12.8%的违约率再乘以1.5倍来计算,这只基金20%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依然能够抹平亏损。如果比这再糟糕,那么你们最好卖掉自己手里的股票,因为那就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最终这只养老基金也没再投入一分钱,以至于霍华德马克思自掏腰包保住了这个基金,结果这次投资成就了作者这辈子所做的最赚钱的投资。作者不得不在书中写下了这么几个字:这是其它人都不愿意的投资,白白送给了我这个机会。

通过作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两点经验教训:第一,在投资人尤其是专业投资者都不再对市场抱有信心的时候,就是出手赚大钱最好的时机;第二,永远不要用杠杆,即使判断对了方向,也会因为缺乏保证金让所有投入打水漂。

投资人风险态度的波动震荡或者反复无常,既是某些周期造成的结果,也是其他周期的放大器。可能人的心理和情绪天生就是容易走极端,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人的心理和情绪容易变得过于乐观和过于风险容忍。

今天我们主要讲述了投资环境的形成和风险态度周期,明天我们会对信贷周期进行详细的讲解,信贷周期被作者誉为是最重要的周期,想知道信贷周期是怎么回事就请持续关注伊浩鑫的财经读书汇,我们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