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B站被人喷了

2021-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临公子的后花园

前阵子我在B站发了个视频,聊到关于辛苦钱的话题,唔,弹幕和评论里怼的人不少。

比如视频提及,我之前有阵子连续每周上班80个小时,有人说:“每周80个小时多嘛?我每周上班120个小时呵呵,闲人破事多。”

以及聊到“尽量少挣辛苦钱”这个观点,有人说,您可真是天上的神仙,看着地上忙碌的人们鄙视道,为什么要为了钱那么辛苦呢?

坦白讲,兼职做自媒体几年了,我的心态早已和从前大不相同。

今天刚好借这个话题,聊点儿心里话。

01

我自认包容性还不错,有时文章下有不同于自己观点的声音,我几乎全部都会精选出来,有些质疑或反对得有道理的,我还会特别用心回复,甚至还有读者和我“不打不相识”,后面加了微信成为好友。

但有两类评论,我很少搭理。

一个是攻击谩骂,一个是强调“你错了,我对了”。

生活中有不少人,其实不具备可沟通性。

我在B站关注的一位生活区up主,她视频中和女儿互动时有时会说,哎呀XX(小孩昵称)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宝贝啦!妈妈最爱你啦!

很正常对吧?

弹幕里就有人说,别的小孩就不可爱吗?就这样敢叫最可爱?

这样的情形,现实中比比皆是。

我说,攒钱对年轻人来说,是累积财富很重要的一步。

他说:胡扯,马云那么多钱是靠攒下来的?

我说,房子给人带来安全感。

他说,难道存钱就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吗?

我说,失业了不完全是坏事,可能是个转机。

他说,你觉得这叫好事?站着说话不腰疼!

刚开始我看了还会试着解释,可我逐渐发现越解释越糟糕:大概率地,我会得到更具攻击性的回复、更洋洋洒洒的论据。

人们的日常表达分为两类:

1、事实。

2、观点。

正如刘润老师说的: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有些人根本不想和你交流什么,仅是大功率输出自己的想法,希望享受“我是对的”的快感。至于事实有没有被曲解,观点有没有被过度解读,这不管,反正就想吵到他赢了为止。

《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是后者。

对人对己若记住这点,能减少诸多没必要的困扰。

对人时:别看到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就猛踩。

对己时:如果有人因为观点而抨击你,要知道他或许只是认为你与他的想法不同而已(当然,没说这种做法就OK,后面会具体聊到)。

成年人最重要的觉悟,就是明白争吵对错往往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要尽量远离“辩论者”。

02

不知道你发现没,互联网世界比现实生活更容易发生争论。

原本人们活在不同信息环境里,相互扎堆,很少交叉。而互联网磨平了信息差,让五花八门的决策模型全部展示出来。

有个真相是:人的眼中,时常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证实性偏见”,指的是当我们主观支持某种观点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对那些相反的信息视而不见。

多数人只是为了寻求认同,而不是在不同中吸收学习。

互联网科技更懂得投其所好。

罗永浩直播时,有人说,到底要屏蔽你多少才能躲开你?怎么整天都能看到你?

老罗说,以前他们有个同事看的短视频,全部都是穿着热裤的清凉美女,同事说好烦啊,不想看到这些。“就因为你老点开看,算法推荐才把这些推送给你。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你老看到我了吧?”

随着网络算法越来越“懂你”,你接收到越来越多的高度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固有的思维围墙就这么一寸寸地加高了。

事实上,你反而应该多关注一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我们每天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网站,其实就是想看看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和事、看看这世上更丰富的可能性,跳出思维上的同温层。

成年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信息,而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而面对不同时的反应,决定了你的认知可扩展性。

03

之前我聊过一件事,李佳琦有一次直播演示产品时翻车,随后网络上出现多篇类似“被努力毁掉的李佳琦”“过度努力会毁掉你”的热文。

一篇文章的评论区高赞评论,是呼吁健康的重要性,后面评论的风向就是强调健康。

另一篇文章的评论区最高赞大致是说,千万别当“奋斗逼”,后面评论中就不少人冷嘲热讽。

网上冲浪时有个常见的现象,最高赞的留言,基本决定了整个留言区的论调。

人是有群体意识的动物。

《乌合之众》里有几句话,可谓历久弥新:

1、群体通常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2、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3、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

许多人在互联网上表态时,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

看到有人骂,那就跟着骂;看到有人夸,那就跟着夸。不管说什么末了还加一句“同意的请给我点赞!”渴望更多人站队自己。

《无敌破坏王》里有句看似搞笑但意味深长的台词:上网第一条原则,不要看评论。

互联网时代,群体效应被网络放大,人们在众说纷纭中听到了无数的声音,唯独最容易忘记自己的声音。

不盲从,不站队,才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04

最后再说一点,别习惯情绪性地表态。

有话好好说。

动不动阴阳怪气、恶意抨击,你只会悄无声息地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同一种意思,不同的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A: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千万别再踩坑了。

B:真是人类迷惑行为啊,傻子都看得出他就是如何如何,活该你倒霉!

这区别你品品?

表达意见时,假如你是通过谩骂、嘲讽等负面态度,哪怕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也会大打折扣。

毕竟就算是人民币,掉到粪坑里也未必有人愿意捞出来。

常态化的浑身带刺,其实给自己的伤害是最大的。

首先,沉湎于负面情绪里久了,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其次,一个整天恶语相向的人,最可能得到什么?

别人也对他恶语相向。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网络社交多数时并不复杂,你多释放一些善意,就会得到多一些善意,你多释放几分恶意,自然也会被恶意盯上。

吸引力法则无处不在。

希望我们在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里,靠近人性中好的那一面。

让温暖与乐观成为自己生活的底色。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