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读书想法

《史记》小故事(三):周公旦

2022-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国陇貌

如果说哪个职位是最危险的,那我觉得顾命大臣一定是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这么多顾命大臣,几乎就没有善终的。有的死于非命,身败名裂,比如吕不韦、王莽、鳌拜,有的生前风光、死后清算,比如霍光、张居正、多尔衮。

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是个例外,不仅善终,而且流放百世,被后世奉为道德功勋政治的集大成者,西汉贾谊评价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受封的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一直存过到战国末期,享国近八百年,几乎贯穿周王朝始终。

周公当得起!周武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就是当仁不让的二当家。事实上武王对于要不要伐殷,什么时候伐殷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毕竟风险太大,没有十足把握啊。是周公,一直以顺德谋事进行劝解、心理辅导、打消疑虑,一定程度上,是周公促成和谋划了武王伐纣,兵至牧野,发出的伐纣檄文《牧誓》也是处于周公手笔。

商朝灭了,不代表天下归周了,东边的商朝残余势力还很强盛,周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急需化解,比如宗族内部、功臣内部以及他们之间怎么分配利益就很棘手,毕竟大家都不是活雷锋,干着造反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高风险勾当,总不能说啥都不要吧。就是在这种可以说内忧外患下,周武王挂了,烂摊子留给了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成王,主少国疑啊,处理不好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刚刚到手的天下说不定就换了主人。

这个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周公!也只有他,才能摆平各种关系,带领大家继续团结在成王周围,继续去完成武王没有完成的使命。对内,周公是武王嫡亲弟弟,宗族内部信得过,对外,周公德高功大,功臣压得住,这样就保持了周内部高层的平衡,捏起来任然是个有力的拳头。

周公领导下,镇压了自己兄弟和纣王儿子内外勾结的反叛,征服了东边商朝残余势力,营建东都洛邑,大封宗族和功臣,摆平利益纠葛,又拱卫周王室,制定了相当于宪法和宗教根本经典的《周礼》,实时教导侄子兼主子成王,最后在成王长大后果断归政成王,功成身退。“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朝最终由乱而治,成就了八百年基业,这一切都归功于周公这七年的努力。

站在我们今人的视角,处在周公当时的位置、势力和声望,他有没有过二心,和成王有没有矛盾,成王对他有没有很大的戒心?人之常情,我觉得都是有的。但是他不能,也不敢。首先,成王继位,是武王遗命,夺位则名不正言不顺,会被群起攻之,他搞不大定的。第二,他兄弟、叔伯很多,凭啥你能夺,我不能夺,很可能宗族内部分裂,就算他恪守臣道,仅仅代成王执政,他的兄弟就不服气,联合纣王儿子反叛。第三,他上位不符合功臣集团利益最大化,不管是家臣,还是带资入伙的外臣,毕竟他们都是入了武王的原始股,保武王儿子上位才是利益最大化,周公嘛,毕竟隔了一层,而且以前大家同朝称臣,现在向你称臣,总不那么回事。第四,成王对他也是且敬且畏,既要靠你稳天下,又怕你到时候不交权,甚至成王居丰、周公居洛,两人都不住一个城池,在你眼里低下没有安全感,可见戒备之深。

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周公也许内心蠢蠢欲动,又担心身后被清算,但理智则告诉他不能夺位,于国、于家、于己都不是正确选择。可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矛盾境地,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约束自己,也约束成王,于是有了《周礼》。《周礼》可说是当时的根本大法,是把人与人之间能够想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彻底成文化,颁布天下,说白了就是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遵守有什么严重后果,这样就约束了所有人,包括周王。《周礼》很大程度上,是周公对自己的约束,他自己严格恪守,让任何人无可指摘,包括成王,从而成功占据了道德高地,谁也不能把他从神坛拉下来。不仅如此,他功成身退之前,他还专门为成王做了《无逸》,告诫他侄子不要为所欲为,招致天下反对,我就算退位了,号召力一样是很强滴,这明摆着是专门来约束成王的。

一切就绪之后,周公交权身退。“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就这样,周公赢了身前,也赢了身后,他以君事成王,成王却不敢以臣待周公。

几千年后,有个人和周公一样的身份,立下一样的功勋,最终却没有成为第二个周公。他既没有约束自己,也没有约束侄子皇帝,他在世时靠威权维持的权力平衡,是完全没有根基的,在他死后就轰然倒塌了,真正人死政灭,这是他和周公的本质区别。他是多尔衮。

可见,有法必依是多么重要,看着是约束自己,实则也在约束别人,最终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