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
身边的人都很焦虑。
30岁月入2万的程序猿,焦虑,想转型做保险,据说可以年薪百万。
40岁月入3万的中年产品经理,焦虑,想辞职在家炒股,实现10年资产翻10倍的目标。
45岁的企业主也焦虑,行业利润下降,做生意辛苦多年早已心力交瘁,想转型做点别的。
……
大概我们转一圈,会觉得没有人是容易的(除了少部分人,比如拆迁户)。
80后的这一代人,很多人没有吃过苦、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穷。
他们可能在物质上一直被满足得很好,没有过“缺钱”的体验。改革开放着40多年来,中国是处于历史鼎盛时期。经济几乎一直向上,他们也没有受到什么挫折。但是,未来呢?还会是这样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分别来看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比如说,“居不易”这种事情,并非今日世界所独有。古有“长安居,大不易”之说,今天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也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甚至想要逃避。而国外的大城市一样贵。自从金钱被造出来以后,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在微观上,就是家庭为单位赚取现金(劳作、商业、投资),然后支出消费(衣食住行用学医),而企业呢,通过雇佣员工、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再销售获利来获得收益。这个微观的循环,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基础架构。这就和你现在用的电脑是运行在windows或ios上一样,绕不开的。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内存不够,电脑就跑不动了。汽车没油,就停路边了。一个家庭也一样,没有收入来源或入不敷出,就岌岌可危了。
你绕不开的,其实是钱这个东西。
在现实世界里,精明的商家用极端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切:譬如很多东西都越来越物质化、商品化。姚晨打过一个广告,就是一个白领走在街上,所有目光所及的东西,都有一个价格标签。一件衣服、一个包包,一个男人。甚至现在的男性找另一半,也会对收入有要求,比如月入一万,能够自立。而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之高,就更为普遍。“必须有房才结婚“,已经成为很多女性的共识。也许,从情感上,她们也并不觉得这是优先级很高的事情;但是,理性说服了她们,房子捆绑了户口、学位,谁不想要安稳的生活呢?毕竟结婚后就要面临生孩子、上学等事情。
钱这个东西,被制造出来以后,就真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没有受过贫困光顾过的人,建议多花时间读读小说,有很多小说描写了关于经济窘迫的生活,比如: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冯至的《杜甫传》,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钱钟书的《围城》。看过之后,也许就不会有“何不食肉糜”的疑问了,对生活也能多一点更全面的理解。
《活着》里面,曾经是地主家少爷的福贵因为好赌把家产都输给了别人,在去给老娘抓药请大夫的路上被抓了壮丁,逃回家发现老娘已死、可爱的女儿凤霞因为没有及时医疗不幸成了聋哑人。家里负担重,勤劳的妻子患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再后来女儿在生产时大出血死掉了,女婿工伤去世了,唯一的儿子因为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被抽血过多而死掉了,最可怜的是家里的独苗小外孙则被一颗果仁也意外窒息离开了。
乍看起来,福贵不幸的人生中有很多“意外”的因素,但是细想假如福贵没有把家产输掉,其实很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譬如:有钱就不至于自己冒着被抓壮丁的风险上街去请医生,而老娘就不会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去。老娘不死去,家里就多一个人帮手,妻子也不容易患病。如果有钱看病,女儿就不会得聋哑。如果有钱,儿子就不会被人拉去抽血,而外孙则因为有人悉心照看而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女儿如果能嫁个好一点的家庭,对方就不至于做苦工而发生工伤。
再说杜甫,他出生官宦世家,因为政治斗争辞去官职之后,安史之乱开始了,他也开始了流亡生活。他拖家带口地徒步去了很多地方,没有车、没有骡子或马,居无定所。没有粮食和收入,仅有的资产很快用完了。最穷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枚钱币,舍不得花掉,因为花掉就是名副其实的空囊了。最难的时候,去山里挖黄精,没有挖到,一双儿女饿得一个哇哇哭,一个发怒。好不容易在成都盖好了杜甫草堂,却因狂风大作掀掉了屋顶,暴雨接踵而至,草堂内再无一寸干燥的地方。这是何等的绝望!最后,晚年的他在船上死去,结束了经济上他悲凉的一生。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开篇第一个章节写他去食堂吃饭,趁着四周没人像做贼一样把一点剩下的、混合着雨水的菜汤倒进碗里,吃下去的时候突然两行泪流下来。这样的场景,看得让人心疼,也让读者看见了贫穷带给他的的自卑和心酸。
我经常反思金钱给人带来的到底是利还是弊多一点?社会常常批评,劝告年轻人不要醉心于金钱的追逐而迷失了自己。但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又试图告诉我们,贫穷其实是压倒人们和限制人们的“病毒”,沾上了贫穷想要翻身难度很大。
香港的一个真人秀节目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他们让富家子去体验穷人的生活。最后发现穷人不是不想、不是懒,而是真的没有办法从这种日复一日仅仅满足温饱的环境中跳出来。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这种状态就好像,被拴上脚链的井底之蛙,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从这样的状况中逃脱开。我的一位年老的亲戚就曾告诉我,他们年轻的时候,每个月都是透支下个月的工资才能过下去,所以,那份工作就是他们的保命钱。他们生怕丢了这份工作,再被打回到连工作也没有的更贫困的世界里去。“辞去工作选择创业”对他们来说完全是痴人说梦,毫不现实。
中产阶级的情况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去,美国电影《大公司小老板》讲述一个老牌运动杂志的总经理在51岁的时候遭遇了公司并购,可能面临自己和团队员工被裁,他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段日子。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正在兴起,纸质媒体遭遇寒流,广告收入一泻千里。虽然在家庭里,他是好父亲,在公司,他是好老板。但现实是他有一个在上大学的女儿,有昂贵的大学费用需要支付,还有一个小女儿,有房贷没还完,妻子还怀孕了!这一切的压力让他一度心绞痛。剧情的结尾是理想化的,他和新来的上司相处愉快,一起拿下一个新的大订单。公司再次被出售,他又再次回到之前的职位,也请回了被裁的员工。但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年人被辞退后就从职场消失了。
譬如,《小欢喜》中的方圆,在45岁奔向法务总监的路上,公司同样因为并购(讽刺的是,这场并购还是他的谈下来的),要削减职位,其中就有他。在剧情里,他再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在这之前,他有体面而“稳定”的工作,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他是负责的员工,对同事和蔼,体贴的丈夫,对孩子也很照顾。也许在工作上,他确实有那么一点儿不太上进,没有太多的野心,但是看起来他也没做错什么,有时还有功劳。但是仍然没有躲过45岁被裁的命运。
中产阶级相对贫困人口,差别是——还是有点底,但是中年危机往往让他们陷入阴霾,日本有一本书《下流社会》讲的是中产滑落到下层社会后,上升无望的底层人民如何颓废地生活。
那么富裕阶层呢?拥有大量的金钱有的时候却像另外一种病毒。这种病毒有的时候是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很多人因为拥有了大量的金钱,生活脱离了平凡的世界,变得高傲蛮横,或者只关注自己(因为不需要关注他人,他也可以在物质上过得很好)而变得不会尊重他人而且毫无同理心。他们的内心变得冷漠、麻木。很多人陷入了一些精神困扰或者关系出现恶化。在一些极其富有的家庭,会出现家暴、酗酒、吸毒、抑郁、自杀、人际关系糟糕或关系混乱等情况,而且并不少见。
此外,富裕阶层跌落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由于富裕阶层是依靠经营自己的企业发家,但是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代的起落,往往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有“最败家富二代”之称的李兆会在22岁时因父亲意外去世(实际是因为商业业务被人杀害)而临危受命接管了家里百亿的生意。在破产的时候,家里的资产也还有100亿,但是负债和担保已经超过了资产,也就是说,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了。
在《金钱的灵魂》这本书里,作者就告诉我们她见过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也见过世界上很多富有的人,她有机会和他们深度接触。最后,她提出一种财富观:让金钱流动起来,不是拥有金钱,而只是看管金钱。
社会学家费正清说过:对于多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谋生。实际上,这个大多数人就包括了穷人阶层和中产阶级。只有金字塔顶端的富人阶层是可以躺着的,一方面因为他们拥有的资本可以让他们躺赚(假设投资成功),另一方面已有的资本产生的收益可以让他们不需要工作(比如房租收入、股票和基金的红利、利息等)。但是,对于有企业的富人阶层来说,企业的生死存亡仍然不能懈怠,那些赚了钱之后不管具体事务的董事长,那些醉心于艺术品和艺术创作的董事长,最后等来的大概都不是好消息。这对于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谋生呢?只不过,他们谋的这个生存,是企业的生存罢了。竞争同样也激烈。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会有很多体现。比如在韩国,这个发展得比较早期的经济强国,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由于阶层固化和老龄化的到来,很多问题已经显现。韩国鼓励人们提高生育率,因为老龄化已经不堪重负。但是年轻人却提出:首先要能结的起婚、其次要生的起孩子、最后还要学得起。韩国激烈的高考竞争已经演化成为家庭和阶层的斗争。补习费可能要占到一个企业员工半个月的收入。据说钱可以影响的分数达到了43分,而学校除了分数以外的其它考核标准全部可以通过钱来搞定。譬如,学生日常生活的打卡记录,参加各种丰富的课后活动,几乎全部都是钱堆出来的。
成人的囚笼和韩国高考的地狱也没有太大差别,和学生争取分数不同的是,成年人争取的是大公司的职位、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职位。有人拼命努力工作后早早地就猝死了,这就是对时代悲剧的注脚。我们看见巨大的社会洪流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把人们纷纷卷了进去,想要独善其身就好像是离经叛道。
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生存竞争的社会。马斯克的母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喜欢做母亲,做母亲要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人类其实也是动物的一种,人类和其它动物也许有很多区别,也许更高级,但是有一点却是一样的——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需要为了生存而努力。努力寻找食物、收入,努力照顾好家人。
当森林消失,很多动物没有了生存的家园,被迫大规模迁徙,甚至死在迁徙途中。人类呢?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不也一样吗?当汽车被发明的时候,马车夫的职业就成为多余。当私家车盛行的时候,出租车司机不再吃香。当无人汽车要上市普及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互联网让很多人失业了,人工智能就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时代一直在变化,不因任何人的理念而改变它向前的轮子。每一个人其实只是一只蚍蜉、一只蝼蚁,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抗争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接受坏消息,然后继续奋力前行,期待明天会有一个好天气。更好的选择,则是审时度势,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