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发展心理学知识(1)

2022-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玥然qh

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里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系的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第一,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

第二,替代性强化。 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 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和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说明儿童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进行学习,同时还观察别人行为的后果。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茨基将心理技能分为两大类: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其发展是由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的。

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的,其发展是由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

心理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四个指标:

1.随意化

2.概括-抽象化

3.整体化

4.个性化

(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先使外部的活动,然后才转化为内在心理活动

2.以语言为中介是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即认知结构。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4.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 经验

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2. 前运算阶段(2~6、7岁)

泛灵论

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也有译为初创性),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心里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心里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内动力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适应者,而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儿童本来就具有自发展的动力,但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导向,教育发挥着对儿童发展的选择和引导作用。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

第一,儿童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

第三,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这些变化是个体获得动作、交流、游戏和学习能力的标志。

第四,个体发展的早期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且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

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

婴儿的关键期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敏感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宽敞口”,关键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