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让每天有点甜

2020-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五月成长笔记

今天有很多小确幸的瞬间,值得记录下来。

什么时候你会关注天空,关注云彩呢?尤其是炎炎的夏日,为了避免暴晒,似乎我们都在尽量的避免阳光,赶紧的躲到室内。

这个过程躲过阳光的同时,也可能错过了一些关于美的发现。

最近这段时间,我有很多的时间独处,并且给自己培养了两个新的习惯。

1 看天空

因为换了新的办公室,很多时候一整天都待在室内空间里,不知道外面的暴雨和晴天,于是,每天傍晚走出大厦时的天空,是我最认真的期待,不管是哪一种天气,都有一番独有的魅力。

于是,从大厦走向地铁站的这段空间,对我而言就变成了一次视觉盛宴,抬头望天,看晚霞,看洁白的云朵,看对岸忙碌的施工队伍,看偶尔飞过上空的飞机……

夏日的天空真的精彩非凡,看到飞机的时刻我会准确的拍下来,正如遇见晚霞时,我也总在找合适的角度想要记录下这个瞬间。

今天,最惊喜的是美丽的云,真的很美,云朵很低很低,就像一朵棉花飘在眼前,感觉自己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摘到一样。那种洁白和柔软,会让人想起棉花糖,让人的内心轻轻的,甜甜的。

2 泡咖啡馆

星巴克按照舒尔茨的话来说:这不是一家简单的咖啡馆,而是通过咖啡这种社会黏结剂量,为人们提供聚会场所的第三空间。那么这个第三空间是个什么空间呢?

“第三空间”概念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菲弗尔(H. Lefebvre)。这位终身漂泊的知识分子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具有先知般的领悟,他力图冲决绝对二元对立逻辑的束缚,提出空间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三元辩证法,解构线性时间观和历史主义的单一统治,在物质空间性、空间想象以及空间建构力量的迷宫之中展开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考。列菲弗尔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在世,恰如“蜘蛛”结网,“蜘蛛网”就是这个复杂、流动的创造性空间的隐喻。随后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直观性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将在宽松、便利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定于为第三空间主要特征。 第三空间具有积聚资源和人气的功能,由此,第三空间逐渐演绎成为现代商业业态的战略规划和精心定位所在。一个城市最能体现多样性和活力的地方就是第三空间。 上个世纪90年代星巴克率先将第三空间概念引入咖啡店中,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是星巴克定义第三空间的核心所在,以这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抢占了消费者的第三空间。许多人把咖啡厅作为家和工作间以外最佳休闲去处,或是和朋友交流的据点。

戴牙套的这两年多来,由于牙医不允许,已经在努力的克制自己喝咖啡。最近两个月却愈发发现了星巴克的好,开始频繁的出没在这里,利用这个第三空间,找一个靠窗的位子,码字或者阅读,常常都一待就几个小时。

今天也是同样的计划,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回到住处附近的Mall,走进熟悉的星巴克咖啡厅,照常点一杯卡布奇诺,第一时间观察窗边是否还有位子,没想到点完餐竟然惊喜的收到店员的邀请,询问是否有意愿参与今晚的:“咖啡工教室”,认识一种咖啡和制作工艺,试吃五款点心和月饼……

很惊喜的邀请,是因为内心里带着这份棉花糖般的甜吗? 于是,今天遇到的事都那么甜……

于是,在这个熟悉的空间里,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每周四有一次咖啡教室的活动,原来还有一个熟客群,里面有很多“啡友”,原来有很多忠实粉丝,坐在旁边的手冲咖啡空间里,跟咖啡师聊天,谈生活,聊咖啡……

而今天的主题,竟然刚好是:“好好生活,让每天有点甜。”

我们品尝的咖啡是breakfast, 这款来自拉丁美洲酸度较高的咖啡,咖啡师专业的为我们讲解咖啡从一颗咖啡豆到咖啡的制作过程,已经我们自己:闻,品,濯,喝的过程,品味一杯咖啡,也有很多的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