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读《双城记》

2024-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忍波罗蜜多

近日读完了狄更斯的《双城记》,这部小说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作为英国绅士狄更斯尤其排斥流血的暴力革命,因此他着重刻画了大革命时期暴民的残忍、嗜杀、非理性。不过这也是事实,革命哪有那么温良恭俭让呢?其中势必会有各种令人发指的事出现,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每天有几十号人要上断头台。革命是其他所有变革方法都宣告无望之时迫不得已采用的一种惨烈手段,这实在是是民族的悲剧。

其中最能打动我的是最后一节,至于前面写的露西和达内这样善良到失真的人物让我遇到只想跳过去。《雾都孤儿》里也有个和露西一模一样的人物,狄更斯好像很喜欢写这类人物。在最后一节里,作者最喜欢的人物卡顿出于对露西真挚无私的爱,自愿替她的丈夫上断头台。在被送往断头台之前,他在狱里遇见了一个也要上断头台,并且同样也无罪的女裁缝。两人萍水相逢,却惺惺相惜,上断头台之前一直紧紧手拉着手,先后赴死,读之令人动容。写这个女裁缝真是神来之笔,如果只有卡顿一个人赴死的话悲剧性还没有这样强烈,正是通过展现这样两个无辜且善良的人在遇到时代加给他们的灾祸时相互支持,安然地走向死亡,才让他们身上那安忍崇高的宗教精神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既宣扬了宗教精神,又批判了那个混乱的时代,这个结尾是很高明的。

狄更斯反对流血革命,书里大量充斥着对暴民的描写,他写这些也是希望警醒英国社会,使英国能及时改革以免出现法国大革命这样的事件。不得不说大革命时暴民的滥杀的确是事实,革命必然是血腥残酷的,中国革命亦是如此。然而和狄更斯不同的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却说“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意指即使错杀也在所不惜。

相对来说,改革要比革命代价小,能通过改革的方式变革就最好不要革命,但当改革无望时就只剩下革命了。中国革命是有其必然性的,需要反思的是这种必然性:为何中国就不能像英国那样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而一定要像法国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走向新生呢?我想是因为中法两国都有着专制传统的缘故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