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什么?
今天跟一朋友聊起孩子教育问题,意见出现分歧。过后,我思考良久,带着反思和疑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教育的话题,起源于高价学区房的讨论。朋友家的孩子才一岁多,但是已经规划好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朋友愿意把一平米的十万学区房价格,用于孩子的一年教育费用,把孩子送进私塾,学习礼仪仁德和传统中国文化,培养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而我是受传统的中国教育长大的人。虽然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了,但在我看来,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依然停留在规划和口号上,流于形式而已。现有的教育制度最终还是落脚于应试,看重的依然是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基于这种大环境,我直觉自己中应试教育的毒很深。所以就有了我和朋友间的辩论。
我 :“幼儿园送进私塾,那小学呢?”
朋友:“继续送啊,当你们家孩子六年级学完了,可能我们家孩子到六年级的时候,只能达到你们孩子二年级的水平?”
我 :“然后呢?”我总在疑虑送进私塾后的孩子,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朋友:“继续上私塾。等到她十八岁的时候,她不仅能对《论语》《春秋》等倒背如流,她还能翻译这些传统国学。”
我 :”那她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吗?”
朋友:“到时候她已经知书达理,亭亭玉立。你还害怕她上不了大学吗?她的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大学教授的水平了,你还害怕她找不到一个好的对象?她到时候就是找对象,也是得找书香门第的家庭。”
我 :“确实,私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培养出知书达理的人来;但是人们凭什么判断她就能胜任教授职位,又怎么能让大家知道她的水平呢?”
后续的聊天就这么断断续续地聊着。现在反思我的说法,应试教育的效果随处可见。跟很多人一样,凡事讲究评判及标准。曾经,我也告诉自己,教育是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过程是最终目的,结果并不重要。但是发现现实有时候很无奈,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坚持住自己的初衷, 常常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断地焦虑和煎熬。所以我很佩服在这大流中能坚持自我意见的朋友,于是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问自己,孩子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她们成为一个适应社会而快乐独立的人;还是像朋友那样,远离应试教育,走进深山老林的私塾里,将孩子静养成一枝独秀的人儿?
教育,是为了什么?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思路,也就是就业导向型教育;
——为了“找工作、混文凭、赚大钱”的直截了当型教育;———为了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比如发现自己的爱好、取向、兴趣、特长、心性、身体机能情况等;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并理解自己的梦想和愿景,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
弄不清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错位。可惜的是,在我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今看来,我,也在这个问题上迷惑,于是我们关于孩子教育的路一直弯弯曲曲,磕磕碰碰。
作为一个家长来说,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知道她们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孩子变得健全和完善,成为一个有自我特性且不断成长的人。只有这样,所有的所谓满足她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分工、国家发展的需要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即是原生态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更持续有效。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而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远方的那灯塔,不断指引着孩子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她们不断前行。这时候的教育,就无关私塾或者常规学校,无关国学还是应试教育了。
当然在这个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家走的路不尽相同。 分歧一直在,初衷不会改。愿所有的家长们在孩子教育的路上,少走弯路,不断反思和调整,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