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首页投稿三有斋

【知人论世】屠呦呦获诺奖有感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2190人  古眼
【知人论世】屠呦呦获诺奖有感

八十五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老少皆喜,举国欢腾。据说她创造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本土研究而获诺奖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个在本土研究而获诺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第一个在本土研究而获诺奖的中国八十五岁高龄的女科学家,等等等等。 但有趣的是,她被科技界圈内人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仿佛出身荒野、来路不正,只是阴差阳错,侥幸混进了诺贝尔获奖队伍。

“三无”者何?一无博士文凭,二无海龟背景,三无院士名号,就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所谓科技工作者,居然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朝成名天下知,真正应了那句“泱泱大国,藏龙卧虎”的爱国愤青语录。

其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并不清高孤傲的屠呦呦,一直也为这三无身份苦恼,多年持续地申请评个院士,试图一改沧桑苦逼门脸,不给社会主义科研事业抹黑。但她这人除了硬件上欠缺一些之外,做人的软件上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据媒体报道,她的同事们说她特别敢说,即使大会上,台上正襟危坐的领导出言有错,她也会毫不留情兼毫不客气地一五一十指出来。

单凭和领导较真这一点,你还想当院士,你以为你不在我们这中国特色的国家?目中无人不是问题,问题是绝对不能目无领导嘛。没有党的领导,不但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也没有你屠呦呦嘛。当然,领导哪里用得着和三无身份的你计较呢。何况你1930年出生于民国,价值观形成于民国,小学第一课学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不是毛主席万岁、林副主席也万岁。

在民国长大的读书人,学会了书本,学会了做事,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拿起来干吗?不是拿起来给领导拍巴巴掌的,是做事的,大脑拿起来干什么?不是给别人跑马的,是用来想事儿的。两个宝用好了,也就符合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宗旨喽。“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两个“真”,一个都不能少。在民国教育家陶行知眼里,认真是一种态度,求真是一种能力,较真是一种境界。

所以说,生在民国、长在民国的屠呦呦先生,实在是欠缺社会主义新中国对国民做人这一块儿“难得糊涂”的"听、跟、走“要求。还好,反右的时候,她因为荒僻的专业而躲过,文革十年,因为埋头尝百草而被遗忘于荒郊野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才苟活到了今天,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得到墙外世界的认可和嘉奖。纯属意外,纯属荒唐,如有雷同,下不为例。

当受命宣传、以壮国威的各色媒体,准备扯开嗓子,扬眉吐痰,就此大声歌唱之际,我们不得不泼点冷水: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民国开放自主的教育环境一样,正如美籍华人杨振宁的获奖,主要得益于民国西南联大的培养一样,屠呦呦获诺奖,与四九之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一毛钱的关系。

如果非要生拉活扯,搞拉郎配,扯出一点欢喜姻缘来,只能这样子定调宣传:

——倘若我们大革文化命的时候,对所有知识分子都赶尽杀绝,哪里还有你屠呦呦啊!倘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把所有知识分子都赶去乡下养猪,哪里还有你的青蒿素啊!倘若我们要求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实行宵禁不准加班,哪里还有你白花花的诺奖啊!

——于是,背着书包,一路从民国走来,如今老态龙钟的屠先生回首往事,两股颤颤,泣不成声,经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慰和鼓励,她才哆哆嗦嗦着,首先感谢不杀之恩,然后感谢这个,感谢那个,以及ccav,接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唱支山歌给党听”,最后饱含深情地申请加入组织(此处需要长时间的巴巴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