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InnerDB

2018-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部大漂客

事务隔离级别

所谓隔离级别,就是在数据库事务中,为保证并发数据读写的正确性而提出的定义。每种关系型数据库都提供了各自特色的隔离级别实现,虽然在通常的定义中是以锁为实现单元,但实际的实现千差万别。
以最常见的 MySQL InnoDB 引擎为例,它是基于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和锁的复合实现的,按照隔离级别由低到高,MYSQL事务隔离级别分为四个不同层次:

悲观锁和乐观锁

悲观锁和乐观锁不是MYSQL中独有的概念,而是并发编程的基本概念。主要区别在于,操作共享数据时,“悲观锁”认为数据出现冲突的可能性更大,而“乐观锁”则认为大部分情况不会出现冲突,进而决定是否采用排他性的措施。JAVA中常用的synchronized关键字,以及并发包中的读写锁,都属于悲观锁,而CAS操作可以认为是乐观锁。
乐观锁的实现方式一般有一下两种:

当前读和快照读

Innodb的操作可以分为当前读(current read)和快照读(snapshot read):

  1. 快照读: 简单的SELECT 语句
  2. 当前读: SELECT IN SHARD MODE, SELECT FOR UPDATE, INSERT, UPDATE, DELETE
    在RR事务隔离级别下,快照读是通过MVCC和undo log来实现的,当前读是通过加record lock(记录锁)和gap lock(间隙锁)来实现的。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MYSQL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幻读" 指的是当前读,如果在事务中使用了快照读,则不能保证出现“幻读”

MVCC实现

InnerDB MVCC是通过在每行记录后面保存两个隐藏的列来实现的。这两个列,一个保存了行的创建时间,一个保存行的过期时间(或删除时间)。当然存储的并不是实际的时间值,而是系统版本号(system version number)。每开始一个新的事务,系统版本号都会自动递增。事务开始时刻的系统版本号会作为事务的版本号,用来和查询到的每行记录的版本号进行比较

redo,undo,binglog

https://www.linuxidc.com/Linux/2018-01/150614.htm
MySQL中有六种五种日志文件:

  1. 重做日志
  1. 回滚日志
    作用:
      保存了事务发生之前的数据的一个版本,可以用于回滚,同时可以提供多版本并发控制下的读(MVCC),也即非锁定读
    内容:
      逻辑格式的日志,在执行undo的时候,仅仅是将数据从逻辑上恢复至事务之前的状态,而不是从物理页面上操作实现的,这一点是不同于redo log的。
    什么时候产生:
      事务开始之前,将当前是的版本生成undo log,undo 也会产生 redo 来保证undo log的可靠性
    什么时候释放:
      当事务提交之后,undo log并不能立马被删除,
      而是放入待清理的链表,由purge线程判断是否由其他事务在使用undo段中表的上一个事务之前的版本信息,决定是否可以清理undo log的日志空间。
    对应的物理文件:
      MySQL5.6之前,undo表空间位于共享表空间的回滚段中,共享表空间的默认的名称是ibdata,位于数据文件目录中。
      MySQL5.6之后,undo表空间可以配置成独立的文件,但是提前需要在配置文件中配置,完成数据库初始化后生效且不可改变undo log文件的个数
      如果初始化数据库之前没有进行相关配置,那么就无法配置成独立的表空间了。
      关于MySQL5.7之后的独立undo 表空间配置参数如下
      innodb_undo_directory = /data/undospace/ --undo独立表空间的存放目录
      innodb_undo_logs = 128 --回滚段为128KB
      innodb_undo_tablespaces = 4 --指定有4个undo log文件

如果undo使用的共享表空间,这个共享表空间中又不仅仅是存储了undo的信息,共享表空间的默认为与MySQL的数据目录下面,其属性由参数innodb_data_file_path配置。
其他:
  undo是在事务开始之前保存的被修改数据的一个版本,产生undo日志的时候,同样会伴随类似于保护事务持久化机制的redolog的产生。
  默认情况下undo文件是保持在共享表空间的,也即ibdatafile文件中,当数据库中发生一些大的事务性操作的时候,要生成大量的undo信息,全部保存在共享表空间中的。
  因此共享表空间可能会变的很大,默认情况下,也就是undo 日志使用共享表空间的时候,被“撑大”的共享表空间是不会也不能自动收缩的。
  因此,mysql5.7之后的“独立undo 表空间”的配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 二进制日志
    作用:
      1,用于复制,在主从复制中,从库利用主库上的binlog进行重播,实现主从同步。
      2,用于数据库的基于时间点的还原。
    内容:
      逻辑格式的日志,可以简单认为就是执行过的事务中的sql语句。
      但又不完全是sql语句这么简单,而是执行的sql语句(增删改)反向的信息,
      也就意味着delete对应着delete本身和其反向的insert;update对应着update执行前后的版本的信息;insert对应着delete和insert本身的信息。
      在使用mysqlbinlog解析binlog之后一些都会真相大白。
      因此可以基于binlog做到类似于Oracle的闪回功能,其实都是依赖于binlog中的日志记录。

什么时候产生:
  事务提交的时候,一次性将事务中的sql语句(一个事物可能对应多个sql语句)按照一定的格式记录到binlog中。
  这里与redo log很明显的差异就是redo log并不一定是在事务提交的时候刷新到磁盘,redo log是在事务开始之后就开始逐步写入磁盘。
  因此对于事务的提交,即便是较大的事务,提交(commit)都是很快的,但是在开启了bin_log的情况下,对于较大事务的提交,可能会变得比较慢一些。
  这是因为binlog是在事务提交的时候一次性写入的造成的,这些可以通过测试验证。

什么时候释放:
  binlog的默认是保持时间由参数expire_logs_days配置,也就是说对于非活动的日志文件,在生成时间超过expire_logs_days配置的天数之后,会被自动删除。

对应的物理文件:
  配置文件的路径为log_bin_basename,binlog日志文件按照指定大小,当日志文件达到指定的最大的大小之后,进行滚动更新,生成新的日志文件。
  对于每个binlog日志文件,通过一个统一的index文件来组织。

其他:
  二进制日志的作用之一是还原数据库的,这与redo log很类似,很多人混淆过,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1,作用不同:redo log是保证事务的持久性的,是事务层面的,binlog作为还原的功能,是数据库层面的(当然也可以精确到事务层面的),虽然都有还原的意思,但是其保护数据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2,内容不同:redo log是物理日志,是数据页面的修改之后的物理记录,binlog是逻辑日志,可以简单认为记录的就是sql语句
  3,另外,两者日志产生的时间,可以释放的时间,在可释放的情况下清理机制,都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事务提交时,redo log和binlog的写入顺序,为了保证主从复制时候的主从一致(当然也包括使用binlog进行基于时间点还原的情况),是要严格一致的,
  MySQL通过两阶段提交过程来完成事务的一致性的,也即redo log和binlog的一致性的,理论上是先写redo log,再写binlog,两个日志都提交成功(刷入磁盘),事务才算真正的完成。
http://blog.itpub.net/29254281/viewspace-1398273/
http://www.cnblogs.com/leefreeman/p/8286550.html

多用户同时修改一条数据 ,并发问题
https://my.oschina.net/u/2377060/blog/803217

多个用户同时提交同一份表单,来修改同一条记录的问题

数据库分库分表

订单ID生成问题
MYSQL索引优化: https://www.jianshu.com/p/79c83531dfd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