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浪漫的政治学(2)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33人  Eva旭旭

前言:人们对民主决议的信任,基于一个简单朴素的信念—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正确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本身,符合事实吗?

2.3选票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1)为什么选票交易的结果可能更好?

因为若是选票交易在专家间进行,结果更有效,其他人的投票只会为选举增加噪音。

比如生病的人是否需要做手术,应该由医生做决定,而不是所有关心他的人一人一票;在企业决策等很多选择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在很多选秀节目里,导师每个人有50票的权利,而观众一人一票,这似乎也是在鼓励观众参与的同时,降低噪音的方式。

再想到香帅的书中提及facebook和google设有股权分级制,即投票权1/10的AB股分级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证“专家”(佩吉、布林和小扎)的投票权。

2)为什么选票交易的结果可能更坏?

若是每个州的议员都互相进行选票交易,每个州的人民为别的州承受的负担都会成倍增长,而选举的结果会变的非常低效。

就好像我们自己吃饭可能会点白菜豆腐,而一群人点菜,每个人都会点自己喜欢的,哪怕是最贵的,自己承受的费用也不过是1/5、1/10,你点的越贵自己越赚,而整桌菜的预算就再也按不住了。

3)选票交易相关的有趣词汇—猪肉桶pork barrel和滚木桶log rolling

猪肉桶pork barrel是美国政界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

南北战争前,南方种植园主家里都有几个大木桶,把日后要分给奴隶的一块块猪肉腌在里面。"猪肉桶"喻指人人都有一块。后来,政界把议员在国会制订拨款法时将钱拨给自己的州(选区)或自己特别热心的某个具体项目的做法,叫做"猪肉桶"。

网站搜索一下,看到很多相关名词的新闻,如中国式猪肉桶政治、“猪肉桶”弊案再引政坛强震等。

当猪肉桶“滚”起来,就变成了滚木桶log rolling,暗示着议员见互投赞成票,以便使法案得到通过。

4)从选票到民主—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的经济政策?

A.人是无知的,或说人是存在认知偏差的

以选举为例,选民对政治知识是无知的。比如在对选民的调查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国务卿是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家乡的参议院是谁。证据表明,多数人不懂经济学、不懂外交、不懂政治,甚至连地理都不懂。

诚然,经济学家总是假定人是理性的,只有合理的行为才能保证存活。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卡普兰教授指出,多数人对经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同时存在4大偏见:

a)排外偏见。即认为经济问题是由外人造成的,这种偏见解释了大量贸易保护政策挥之不去的现象。

b)职位偏见。即人们把工作岗位当成实际占有物,而不是创造价值的机会。这种偏见解释了人们普遍欢迎创造就业机会、把就业机会留在本地的政策。

c)反市场偏见。即嘴上欢迎市场调节,实际却对欢迎价格管制。

d)悲观偏见。对失业的担心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偏见解释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强烈呼吁。

B.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

在选举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中间选民,而在上千万的人中,我们自己成为中间选民的概率基本为0。在这种任何人去投票都不可能改变投票结果的就非常容易被操纵。而全体人民高度分散,每个人的损失非常小,不值得联合起来,要联合起来成本也非常高。在这种格局下,那些巨大利益的少数派就会积极的操纵选举结果。

再想到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案,该案是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成立以来,历史上第一次被审查一方告上美国法庭。香帅的《金钱永不眠》中讲到,其实三一也不是第一个被外资审查委员会“看不顺眼的媳妇”,其他公司没有诉讼的很大原因在于官司的成本—时间、金钱和人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在我们生活中,假如小偷偷你几百元或者几十元而未对你造成其他伤害,你会选择报警吗,或者你愿意跑上去追ta吗?还有自己剁手的经历,当买回来的东西不喜欢又扔掉,便安慰自己“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其实“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是为了过往不恋,而不能成为再次剁手的借口。当深谙人心的伤害或者推销走进生活,似乎没做过韭菜的人生不是“完满”的人生。

C.政治选择的“理性胡闹”:一人做事众人当

正如上文点菜的例子,在政治领域,由于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承担后果,所以人们会理性的选择不理性,即卡普兰教授提出的“理性胡闹”。

这也是政治选择与市场选择的最大不同: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支持那些无效的政策,让自己不负责任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外部负作用。

正如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际生活中却常常表现为相反的行为。比如发生灾难时各种逼捐现象,比如网络上的键盘侠。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