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水平看晚清中国
一段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史,通过大导演张彻的《八国联军》娓娓道来。清朝末年的腐败政局,民不聊生,慈禧太后与一群愚昧无知的权贵大臣不但毫无抵抗外国列强,保护人民的能力,反而迷信吞符念咒,自称无坚不摧的“义和团”可以抵御洋人,决意向八国联军宣战……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依旧是痛心疾首。
影片中用了大部分篇幅来描绘义和团,这个团体中有招摇撞骗的神棍,有愚民,也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好汉。从一开始的设坛做法,到后来拿着拳民的尸体给自己铺路,一直到见到西太后,又在西太后前面耍把戏,弄死了几个兄弟,从而得到西太后的信任。有了西太后的支持后,打着反洋人的旗号,到处搜刮。
相比学生时代的历史书对义和团的正面描述,反抗外来侵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决心与勇气什么的,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各种利益的交织驱使。西太后利用义和拳牵制洋人,义和拳也趁机做大声势并且中饱私囊,最可悲的是拳民,多数当了炮灰。记得其中傅声责问王龙威:难道你要靠几万弟兄血肉来铺你的路?真是最好的注解。这样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实在的增加了悲剧气氛,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最令我痛心的莫过于民众的无知,妄想通过画符念咒便可刀枪不入,令洋人闻风丧胆。殊不知,洋人的枪炮比咱们先进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啊!就好比现在的我们去看江湖术士一样,当时的洋人,面无表情地看着义和团的拳民用生命表演的闹剧,如同在看那些花拳绣腿的跳梁小丑。镜头拉进,当义和团首领说,我们几万人,洋人几千人,我们踩也把他们给踩死了。我攥紧了拳头,想给他几大嘴巴,好让他清醒一下。敌人有枪炮,射程几百米,你还没走到旁边呢,就已经被干掉了,纵使你有通天的本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又如何?你依旧不是洋人的对手。功夫抵不过枪炮,傅声临死还是拿起抢才报了仇。
可悲可叹,当时国人与洋人的认知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如果我们把落后理解为硬实力的落后,那就是典型的丛林法则。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表面上看,《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一旦深入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严格意义上讲,《南京条约》不能算是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只涉及割地和赔款。台湾历史学家李定一先生说过,自古以来战败国都是这个待遇,从罗马帝国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了的一方都要割地赔款。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国际法来说,《南京条约》其实是一个平等条约,虽然割地赔款,但关系还是对等的。
真正让中国和英国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是后来补充签订的《虎门条约》,主动推进《虎门条约》签订的,不是英国,而恰恰是清政府。
其实,《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既然得了赔款,又得了香港,还有其他的一些优惠,基本目的达成,比较满意。但是,清政府这边的小心思就多了。哪儿来的这么一帮强盗,打我们,不给皇上面子,还要签什么条约。这帮坏蛋不定憋什么坏水呢?
其实,按照当时西方的国际规则,两国签订条约后,都必须遵照执行,谁违反了就是单方面毁约,不但条约作废,而且要受国际谴责。但是,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没人知道这件事,他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觉得这个条约就是暂时的停战协议,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撕毁重来。英国人将来肯定会得寸进尺,找中国的各种麻烦。
于是 道光皇帝就给耆英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继续谈“一切要紧事件”。但究竟是什么事件,道光皇帝也没说,耆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找英国交涉。于是,耆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要求给《南京条约》做“添注”,也就是补充条约。结果,就是这个补充条约奠定了中英关系不平等的基础。耆英提出的交涉意见一共有十二条,其中最关键的是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政府无权审判,这是典型的不平等关系。而最开始提出这种想法的恰恰是中国人――耆英。他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麻烦。万一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后,英国政府要庇护怎么办?没准又变成了英国人挑衅和发动战争的借口。就算不成为借口,但对于中国官员来说还是很麻烦的事,至少要向上请示,还有得跟英国交代清楚。所以,干脆就不要这个麻烦,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自己处理。落实在条约中,就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治外法权”。
这些事情经过重新协商之后,就变成了《虎门条约》,这才是在国家关系上让中国和英国不平等的根源。
表面上看,是英国人在玩把戏,利用耆英对西方国际规则的无知,哄骗出许多额外的权利,让中国逐渐丧失主权。这种说法当然也没错,但是细看当时的具体过程,未尝不是清政府自找的结果。
回看晚清的历史,你会发现,清政府作死的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这就是清帝国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说,文明程度不高。当然,我们还不是最惨的,认知程度更低的美洲土著,遭遇了几乎灭顶之灾,才是最极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