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研发能够严格区分吗?
笔者在《大语文大语文课程管理&研发设想》一文中,提出了三中心模型:产品中心,研发中心,教学中心。这三个中心里,产品中心还比较好理解,也能够比较好的与其他两个中心进行区分。然而,对于研发中心和教学中心的工作,很多人提出来,是比较难以实现这么严格的区分的。大部分人认为,研发与教学息息相关,怎么能撇得这么干净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下面将笔者的理解梳理如下。
首先,我们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觉得研发和教学是无法分开的一项工作呢?
笔者在《不研发产品,只做教研?——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你已经out啦》一文中分析过,目前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互联网教育机构,教研和研发是没有分清楚的。关于两者的区别,上文已经有了清晰的界定,不再赘叙。这里需要重提的是两者的目的其实是不太相同的。教研的侧重点其实是辅助教学,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而产品研发的目的,是要开发出新的教育产品来的。因为大部分的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基本上没有对研发工作和教研工作进行区分,而是混为一谈,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教学和研发分开的思路,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从最根本的思维上,先将研发工作和教研工作严格区分开来的话,其实三中心模型就能够非常好配合,并且能够拼装出无限多的教学产品来。
具体来讲,研发工作就是对学科的知识点有系统的研究,能够去梳理学科的特点、学科知识的脉络、建构学科知识的序列;教学能够去研究不同班级体量、不同教学场景、不同学员学习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活动、教学语言风格等。
首先,我们来分析笔者全程听过的一节2小时线下奥数课。
这节课时给1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讲完找正方体展开面对面的知识。因为不太懂数学,所以不知道目前的数学教材中,这个知识是安排到了几年级来学习。但印象中,笔者当年应该是初中才学到这个知识的。
同样一个知识点,曾经笔者在初中学到,而现在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就要学习,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学而思是怎么做到的呢?笔者做如下分析:
1.教学目标明确,一课一得。
在笔者听到的这节线下奥数课中,整节课就围绕如何找正方体展开面的对面这个话题为总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和任务都是围绕这个点进行的。尽管正方体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讲,但是在这堂课中,只解决这一个问题。
2.将知识点解析得非常透彻,各个知识由浅入深排列。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先复习了什么是正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然后学习了什么是对面;接着,学习了什么是立方体的展开面。最后,提炼出来了两大类、5小种正方体的展开面对面的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0066/8b581ba6b6d6ad01.png)
3.利用了各种手段来帮助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孩子理解。
(1)有制作比较精致的动画片。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将孩子导入到学习当中。这个动画片,贯穿了整个数学课。动画片本身不讲解知识点,而是提供学习的情境。
(2)有非常多的教具来辅助教学。笔者看到的教具有6个正方形磁力片组装成的正方体,每个对面都用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形状的正方体展开面的纸质图片,孩子们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来理解找对面。
(3)会有计时挑战活动。当学习完一个知识点以后,会有一个倒计时的表,来让孩子挑战做题。
4.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孩子巩固知识。
(1)老师讲,学生练
(2)学生练,老师讲/学生讲
(3)课后学生讲,发讲解视频
(4)练习册有巩固习题
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练习,完全围绕这个知识点来进行,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这个知识点。
分析完了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看看。
在笔者的眼中,第1、2条是研发的任务。也就是说找到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知识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目标,把知识解析透彻。比如这节课中,分别解决的正方体的对面、展开面的含义,以及提炼出来的两大类、5种的正方体对面的情况,其实就是把正方体展开面对面的知识解析得非常透彻了。
大家看,就正方体的展开面如何找对面这个知识而言,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哪个年龄的学生来学的问题。这个知识就是这个知识,一年级学生可以讲,六年级学生也可以讲,初中生同样也可以讲。对于研发而言,要做的就是把想办法研究,把这个知识本身解析透彻。这个工作,就应该是研发要做的事情。
我们接着来看学而思的这节课,第3、4条,笔者认为就是教学的问题了。这节课面对的是一年级的、线下的、20人班级的课。
对于1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那么贯穿整节课的动画片的方式,就给到学生放松调整,并跟随进入到下一环节学习中的目的。
1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是比较弱的,因此教具会比较重要。磁力片、纸质展开面两种教具,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了比较直观的形式来理解知识点。
因为是班课,所以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来设计课程,因此是一刀切的方式来断定教学内容。所以,练习巩固的方式很多,没有区分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而是以普遍的情况来设计巩固练习。
同样还是刚刚我们分析的学而思的这节课,是针对如果这个转到线上1对1教学,恐怕还会要有所变化了。比如知识的深度、讲课的速度会要根据学生的状态不同有所调整;同时线上的教学活动会跟线下的要有所不同,因为无法形成一个氛围场来黏住学生;甚至有可能,教学的时长也要改,不能是2个小时,而要更短。还有,如果这个课,是以录播的形式来进行的话,恐怕改变的地方,还会更多,拆分得会更碎片一些,以适应录播的特点。大家看,笔者认为,这个就是教学研究要做的工作了。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研发,只要把知识点梳理清楚就好;而对于教研、教学来说,就有必要研究班型的特点、研究教学形式、研究学生特点,然后根据具体情境、场景、学生不同,采取有效的手段,让学科知识得到落实。
讲到这个地方,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你用的是数学的例子,数学有逻辑在,那么这种方法也许能成立。但是语文学科呢?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其实也可以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
以一节阅读理解的策略课为例。有研发人员研发了一节录播课,其知识点是用拆字法来理解陌生的词语。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知识点。研发人员提炼出来这么几个步骤来解析这个阅读策略。
第一步,拆词。将词语中的每个字独立出来。
第二步,组词。用原词中的每个字重新组词,自己知道词语都组一组,记住。
第三步,组合。看看拆出来的字组合成新词以后,重新拼装起来大约会有多少种意思。
第四步,检验。将自己的理解放回到原文,看看在上下文中哪种理解会最舒服。
这是一个精读、理解词语含义的策略。这个策略,本身其实并没有年级之分。低年级精读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策略;高中生在精读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策略;阅读现代文时候,可以用这个策略,而阅读古文时候,同样可以用这个策略。
如果从研发的维度来讲,一个知识点能够解析到这个步骤,研发的工作其实就完成了。那么,当要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前面我们讲到奥数课同样的问题了。
(1)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
(2)是线上的录播课还是线上的直播课?
(3)是1对1的课,是小班课,还是大班、超大班课?
(4)课时有多长?
(5)是哪个年级的学生来学这个知识点?
因此,进入到教学层面,要根据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根据班型的特点,根据上课的形式,来考虑以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选择什么样的教具、安排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布置什么样的练习巩固任务了。
讲到这个地方,笔者认为教学的工作和研发的工作已经区分清楚了。研发重在突破知识点,将每一个知识点解析透彻;教学重在研究各种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教学班型等。
如果我们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了透彻的解析,各种教学场景需求都理解清楚了的话,在撰写课程脚本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同一个知识点,完全可以对不同的年级来讲,知识讲课的语言风格需要改变,借助的教具和教学活动需要改变;不同的班型,讲课的环节、课后的练习需要有所改变。如果每一个教学人员、每一个研发人员,懂得教学的需求、懂得知识点是什么,那么未来的教学产品设计,前景十分清晰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