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几天
发现到学期末,复习也复习了。没什么事了,没有了那种忙碌的感觉,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脚步。天气比较冷,也不太想出去,周末就是出去买个菜,就回来。洗了晒了被子,虽然天气不是非常给力,只是中午出了一会儿太阳。得要把被子洗好,晒好,放起来,过完年回来再打开来。
周末两天,确实比较长。这周没有我们科目的补课,异常幸福。
1、中教史
这两天听了中教史,之前听了一遍,现在再听第二遍,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之前是只是知道,历史背景没有听通透,书本上的黑色字体没有读到理解的程度,大部分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忘的也快。这次正式的课程,再听的时候,整条线就能串起来,从历史背景出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看,那么后面的很多现象等就能知道为什么了。比如私学的兴起,有一个框架,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主要是由于当时周天子的王权衰落,贵族不重视教育,官学衰微,学术下移。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出现。讲不同的人,那就讲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历史影响和评价等等,这些大的维度。
第二点就是不同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关联。比如六艺和六经。比如一些综合性的论述题,结合多个人一起谈,这就比较考察我们的综合能力了。所以学习还是要多思考,联想。不止于知道,不止于书本。
2、写教案
提前写了下学期的教案,周末写了3篇。一次性完成一篇,任务量有点大,还是需要分阶段进行。把最需要长时间的的写,留出来至少45分钟。前期的教材分析,书本上活动的设计,教案的参考,课件的筛选,修改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在前期分2~3个阶段做完,不要期待一次性写完一篇。整个一篇教学设计,也将近要花2小时左右。
3、找优质课听
很久没有听优质课了,去找了找灵感。主要的关注点是在情感升华和产出部分。几个点可以借鉴:跨学科融合。比如关于四季的主题,把语文中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以及和春天相关的诗句放进课堂,很好的实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篇是听得黄慧老师的Seasons这节课的一个片段,很受启发。
最后的情感升华,都会拔高一个层次,由小见大,在今天的中教史里,老师也有提到这个点,看来很多逻辑是相通的。但是我们需要见得多了,才能看得见足够的深度,量得要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