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他吗?
今天的文章,送给所有已婚或恋爱的朋友们。愿你读完后,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用更好的方式支持伴侣,共同疗愈、共同成长。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问题:自己的伴侣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创伤,并且自己也要经常和伴侣的原生家庭打交道,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协助伴侣,怎么在自己的层面做的更好、守住界限?
春节刚过,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大部分人都难免要和伴侣的原生家庭有更加亲密的接触和互动,今年过年,你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A. 你是和伴侣的原生家庭融合的很好?彼此生活边界清晰,与原生家庭之间互不干扰,又彼此支持。
B. 像完成任务式的应酬和敷衍?抱着:反正一年也就见这几次,能忍则忍,不太理会的想法。
C. 亦或是抗拒和隔离,根本不想接触?内心充满抵抗,有很多人看不惯,连与对方待在一个空间里,都觉得很难受,无法忍受。
你是以上哪种状态?亦或者介于两种状态之间?
如果在与对方家庭接触的这段时间里,你并不能有一种轻松感,那就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只有通过对方的原生家庭看见问题,了解问题,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你的伴侣,更好的处理你们的关系。
01 每个人性格的原型,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
父母对待我们、看待我们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认识自我的方式。
父母会把他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我、关于金钱、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世界、关于生活、关于时间……
所有这些信念和认知传递给孩子,无时无刻,不管他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这个世界只有极少数有非常强大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检视能力的人,能够经常的自我觉察,大部分人在95%以上的时间里都是处在无意识状态下的。
我们从原生家庭那里传承下来的这些信念和认知,构建了我们人格的背景,也就是自我感。
自我感不同,回应世界的方式也不同。
02 一个人的自我感,会体现在他所有的关系中,无论是和伴侣的关系,还是和孩子的关系、和金钱的关系、和工作的关系……
你和你的伴侣都不例外,会被自己的养育者和成长环境以及那个时代的族群文化所影响。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找个比自己能干、会赚钱的太太是一种荣耀,而对另一群人来说就是耻辱;
对有些人来说,道歉是很正常的沟通方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家庭和族群时代的信念体系里还有一套固定的价值链条,把你的个人价值和某种身份或者资源绑定在了一起。
比如:工作、学历、户口籍贯、年龄、容貌、收入、家庭出生……
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这些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在一些地方,女孩二十六七岁独身是很正常的,但在另一些地方就代表你已经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一旦人们认同了这些价值链条,就把自己变成这个信念系统的奴隶。你从此斩断了发掘自身力量的机会,而把自己的力量与价值和这些外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当拥有它们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信、有安全感。当你失去它们或者遇到比你这个部分更有优势的人时,你的信心就立刻坍塌掉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认同这些价值链条的时候,很难意识到这些都只是非常个人化的标准。
而会把这些标准作为世界的真理来要求对方,甚至觉得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基本”的。
所以,当人们在要求自己的伴侣时常常会说:“我的要求已经很低了,我只是希望……”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吧。”
“我已经没有要求他了……但至少……要做到吧。”
当我们在说这些话时,其实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对方。
认为这些要求“很简单”,代表着目前自己尚没有能力把对方的背景带进来看待对方。
所以,想要更好的处理与爱人的关系,就要考虑到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给予尊重和支持,这样两人的生活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