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 和某菁论网络言论

2020-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ada456ada

今早刷知乎的时候,给我推荐的内容,“这样这样对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为什么大家跟我交朋友都是为了XX?”、“周星驰和吴孟达闹掰,(此处省略大量分析语句),周星驰很小气”。

我只看了周星驰那个话题下的一个分析,很多都在胡扯,仅凭借着单薄的事实+强大的脑部得出了结论。我不在乎周星驰是不是小气,人性很复杂,因为一个事情直接评断一个人,真的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要这样?人性复杂——曲婉婷的母亲作为政府官员,千夫所指,是坏人;作为母亲关爱女儿,是好人。大家在网上云云,因为一个事情直接评断一个人,这样的网络语言真的有人会相信嘛?这种言论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看个热闹,有点八卦谈资”、“对身边朋友不能说,在网络发表疑问,重点可能不在于真的听从建议”、“有人能一起担心、谩骂自己的遭遇,在虚拟的网络上陪伴自己,安慰自己”、“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在网络上发表困惑吐槽(1、寻求认同 2、真实求助)。

诶呀~真的是应验了我的那句话——Before I read, I didn’t know anything, after I read, I was misled(在我阅读之前,我什么都不知道,在我阅读之后,我被误导了)

对于真正求助的人,要具备分辨网络上大量的信息的能力,这本来就是矛盾的,试想,我寻求法律咨询,但是我对此一无所知,分辨有效的网络信息又需要对法律有了解,这咋整?

图1、处理事件方式

我画的这个图中,属于小白的处理方式,本我方框很小,非我方框很大,在处理意见上更多的由非我因素主导,如:学生上新课,在解题思维这块更多的会依靠老师教授。在处理事件中,本我会从外界不断汲取知识,处理事情上本我主导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本我主导的方式比非我主导的方式汲取的知识多一些(知识可为正面也可为负面,依据具体事情分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