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之普适文化研究所茶故事中华民俗文化

山区人特有淳朴善良民族性格形成原因探讨——以桂东北民族地区

2016-07-21  本文已影响78人  江村塘影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其运动属性看,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其基本性质看,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你是红花的!”老板对买姜的顾客问到,顾客惊讶,“你怎么知道啊?”,老板笑呵呵说,一看就知道了,八九不离十。

由于特定历史地理区域长期熏陶等因素,该地区的人有一种共性,在言谈举止中呈现出来,它表现了一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探讨这种民族性的成因。

一历史地理因素

 为避乱、为谋生等而引发的移民潮,不断迁移,其中一部分人选择留在山区。据说瑶族人中的一支从湖南千家垌一路辗转,在沙坪村定居后,不甘屈服的民风,使得一批人又搬到其他地方谋生。来自钟山镇兴龙村的赵某就向笔者这样述说:其先祖来自沙坪,早年有人还张罗认祖归亲理顺家谱等寻根活动。

 历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对壮瑶苗等人民剥削压迫犹重,赋税多。山区地势高地形复杂,住宅相对分散,容易形成抱团取暖生活生产习惯。受传统偏见影响嫁来人少、外嫁或外走人多,出于延续家族种族考虑,这里有招上门女婿的入赘风俗以缓解人口减少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双女户,大女儿便内定下来承担延续家族责任。尽管如此,人口发展终究缓慢,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平原地区较慢。

 特定的地理自然条件,像花山的三叉、红花的茶源、两安的大桶山等村屯,这里民众出入集镇道路狭窄陡峭弯曲漫长,对外交通遇到艰难险阻较多,来往花工夫费力气,偏远滞后的交通制约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那里的路像爬楼梯一样”说起刚嫁来这里的头几年,来自平原地区的小姚至今回忆起来还胆战心惊,“坐在老公的后面,一到山下我就怕得宁愿走路上坡顶的家”,她说别说搭东西舶货物,就是空车上我也不敢啊!时过境迁,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生态乡村意识的深入,小姚默认了,高高兴兴地在老家与小叔子一起起房子,“一年回去住一两月也足够了!”说起这里的山青水秀空气新鲜,一脸的自豪写在小姚灿烂如花的脸上。

二生产劳动因素

 “阿妹回来帮忙!”在山腰劳作的妇女朝刚上坡的侄女打招呼,“是啊,大伯母,趁礼拜六有空回来。您们祖孙俩来了蛮久了吧?”阿妹一边回答一边腆着大肚子小心翼翼地走着。走到自留地,看到下面小姑也来地里,“小姑这么早回来做工了!”“不早了,多九点了,人老了,走回来都花半个钟呢!”阿妹与老公没多久就做完生姜施肥培土劳动,临走阿妹向山下和山腰的人打招呼“小姑,到我家喝油茶吧,我今天都在家呢!”“伯母,回去了吗,等一下您们祖孙俩到我家喝茶吧!”白天劳动长久单调,山上树多人少的现状,受自然人文因素影响,觉醒体验会导致性格突然产生很大的变化,但一般的情况,性格应该是在3岁以前形成,所以小时候所在环境对人性格影响大。人单影只交流缺乏,联系对方考隔山喊话方式。

 地块狭窄不规则,看得见人却一时半会儿做不到近距离接触。一人可以做到的活不需两人去干,过去耕田时有的地块用人工锄、铲、挖和人拉一根木头耙平耘整方式,因为牛耕不便;打谷子时,采用底小上宽梯形状的“木枓”而不是机械化的打谷机,至今很多地块还是没法使用联合收割机。居地大多大石山区,山高路远,少有人来甚至人烟稀少。

 看山跑死马的地形地势或不利于集体特别是大规模作业活动,从事林木竹子茶果等种植和刮松脂伐木等附属产业,小地块不规则的土地形貌较适于一家一户自然经济生产,分散劳动、信息闭塞使互相沟通交流成为内部迫切需要。九十年代笔者曾到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大竹坪屯下乡,主要任务是催交学费。到了一户潘姓人家,大人们都不在,学生本人也出外面,只有他的妹妹在家,我们说明来意,她执意要我们到家里坐坐,“等一下我妈妈就会回来的”,她一脸稚气,但看不出有丝毫是撒谎。我们一路走来,上上下下,本来已经又累又渴,有心留下来等等,考虑一下后觉得时间不等人实在不行于是坚持离去走访另外的农户。那小女孩满腹委屈样子,焦虑附上脸上,“等一下您们一定要回家啊!”她依依不舍的送到门口,个中滋味让人心头不由一热。“瞧,这女娃,多好啊!”随行的大黎感慨到,“这里民风淳朴,不是装出来的”带队领导解释到。又有一次,年关将至,为争取各种费用到账不现结算“白条子”,我们再次下乡催款。一个男孩指着一头几十斤重的肉猪说“我们家决心不拖了,下个月就杀了它还清学费!”人们听了不免唏嘘一番,都困难重重到家了仍然心怀善意不愿难为别人。

三饮食生活因素

 受山里气温偏低人们劳动区域多在山里,湿冷暖湿气候,大量的种植茶叶传统,一日两到三餐的饮茶习俗应时而生,而一人喝茶浪费外又费工夫,远不如团聚凑伴方式经济实惠,一盅无情二盅无意三盅四盅麻麻地的顺口溜背后,告诉我们打油茶除了做法讲究外还强调参与者在一杯又一杯饮茶中彼此友谊交互提高,关系日趋融洽,过去流传有一夜油茶促成一对夫妻的说法。

 油茶是瑶家、侗家等少数民族的日常食品,平时客来,煮油茶相待。三五邻居相聚或有客人来访,常欢聚一 堂,一边品尝油茶,一边拉家常谈心叙旧,其乐无穷,别有一番风味。喜庆之日,首先以油茶待客,再上酒菜主食;逢年过节,闲暇时候,一日三餐甚至四餐(夜宵),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或初识的男女朋友,都以茶为第一要务。

四友谊发展信息交流的需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到谈婚论嫁年龄,当地人习惯通过凑伴打油茶、坐歌堂相聚的方式方法相识或了解,建立友谊,发展爱情,直到结合成婚。逐水草而居,由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路线,让山里人走出去成为趋势,而信息交流经济发展是基础,这就逼迫着人们要交流互通有无,封闭的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被包容开放的商品经济取代,以资源换发展,多种经营,路通财通,渐成共识。

 传统节日外一村数节甚至一姓惯一天的节庆活动,诸如红花两安地区有把七月半传统节日一分为七,贯节不同天的有互相来往的习俗,有一对夫妇,男家贯七月十一女家贯七月十二,主妇一过完节又要回娘家帮忙,真的忙的很。置办节日的肉菜还绰绰有余,在民风淳朴下,有一贯即是三天,天天忙着南来北往做客。日久天长,好客习俗养成;人人如此,村村相通,长年累月,滋生了亲朋好友来往频率的量变,催促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质的提高欲望和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