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能带给我什么?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说“两个人走是福分,一个人走叫磨练”,乍一看觉得挺对~
大学里很热闹,经常会看到两个情侣走在一起,手挽手,互相的眼神里,只有一湾温情,可那两眼的含情脉脉里又有几分保留,这世间总是将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孤独也总在热闹的地方恣意生长。
孤独,本是个中性词,可能是因为身处孤独的人总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孤独还会和抑郁症、自闭症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得人们对孤独这个词自然产生一些阴暗的、封闭的联想。
但是,合不合群、是不是有对象,跟是否孤独没有什么联系,而孤独跟心理是否健康又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有所寄托、有所依傍。就算许多事情一个人扛,有一个自己的杆子立在远方,也不会感到路漫漫,只觉身后一股力量在推,兴奋着跃跃欲试。
大学里的同学是散的,所以经常会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兼职、一个人待在有点清冷的宿舍…很多很多一个人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经常是看了几个小时的书走出图书馆,头脑忽然一空,夜幕又那么静,能看到的只有馆前行道树的虬枝和树下稀疏几个行人,那一刻,一种孤独感涌来,伴着生出一股自怜般的酸楚,现在想来,那时应该只是累了。
如果说我这一路的成长是怎样发生的,我想应该是在我孤独的时候。
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无所顾忌地思考,无所顾忌地做我想做的事,去探索、发现、然后回味,再重来…不想什么其他,就是那种一个人的状态,不想和别人聊什么,解释起来有点麻烦,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好谁也别关注我,我做我的事情,所谓的成绩抑或滑铁卢,也变得没有太多的世俗意义,那种没有顾虑其他也没有依仗什么的感觉,就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沉浸在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体味,让人留恋和怀念。
孤独的时候,一个人增值得最快。
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状态,而是享受的心境,沉敛而静心,人浮起来就收获不到反思的睿智,一旦潜到内心世界,看世界的角度会发生改变,自己的轮廓也更加清晰。
每次从学校回到老家,都有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不是因为亲人都在身旁,而是可以暂时逃离习以为惯的生活,一些麻痹的日子。没有身边同龄人的熙熙攘攘和碎言碎语,自己可以更自由地独处,就像是定时清理一样,打扫一下心房里一些蒙尘的角落,待到下次回归的时候也能重振精神,也许时间不长,但也能抖擞一段时间的精神面貌。
我是一个无论对于多么要好的朋友,说话都会有所保留的人。也许因为是男生,或者这就是我应有的样子,不会向任何人展现全部。这个好友了解的是我的这一部分,那个好友了解的是我那一部分,总之,就算那许多部分拼在一起,也凑不出一个完整的我。因为都是冰山一角,我隐藏的总多于我展现的,更何况支零片碎的,看不出一幅完整的样子。诉说得多了,强加给别人的是说不出的义务,越是熟悉,越有一种危险,陌生往往安全。
歌词里不是唱着“越长大越孤单“么,成长的积淀,总是一点点地从外向内,收缩到圆心的那一点。
一个人承受得了孤独,才能承担起更多的事。
身边的同学,即使关系很亲密,也不是总能互相理解,所谓的“感同身受”哪里会真的存在。一苦恼就倾诉,一有点儿心事就写在脸上,恐怕永远也长不大。可以独自思考,放在心里、融在骨子里就好,说出来有时不免显得轻浮,被人一眼看穿,也不会在与人交往中建立吸引。
自己多抗一下,也许就那么一会儿,忍耐一下,孤独感可能就散去了,就有新的事情填补孤独的位置。
人承受能力的阈值是可以在锻炼中提高的,爬过一个坎儿,下一个更高的坎儿,看起来也不过就是再高一点点;可要是遇到个坎儿就绕,那下一个坎儿只会比想象中看起来更高。这也是成长与停滞的区别,一个选择了孤独,一个选择了热闹,一个收获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一个只会依靠他人,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那句话说“两个人走是福分,一个人走才叫磨练”,仔细想想,总感到哪儿不对~
两个人走也不一定就不是磨练,可能会比一个人走尝到更多的人生五味,无论是否单身,是否身边有一大群朋友,热闹反而不如孤独来得踏实,群体性的叽叽喳喳不如静静地坐着来得自由爽快,孤独只会在热闹的地方蔓延,而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孤独才会变得意义非凡。
孤独本是个中性词,不必为了寻找两片可以对话的双唇就呼朋唤友,硬是制造一种热闹的假象。其实,内心的空洞,还是要在孤独中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