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笔耕不辍中国传统文化

【每日论语138】雍也篇第二十则

2016-01-01  本文已影响247人  弘丹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则。

1、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理悦乐它。”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去乐在其中。”

“好之”,是指喜爱一种道理,自然会付诸实践,所以这是由知而行的。譬如,学习《论语》时,开始只是对它感兴趣,但不一定真的很喜爱,这是第一步;喜爱它,则是第二步。第三步,“乐之”,也就是乐在其中。这是从知到行,提升到“我与道理合而为一”的境界,把“应该”转化为“自然”去做。

“好”和“乐”有什么差别呢?光是喜爱,有时只是一种情感的接纳,以它为乐,代表已经做到。光是爱好还不一定会做,这是有先后步骤的:一要先了解,二是喜欢它,三市做的时候以它为乐。譬如,与朋友来往,首先“知道”应该守信用;其次,听到许多守信用的故事而觉得“喜欢”,自己也乐意去做;然后自己真正守信用时,虽然十分辛苦,但是快乐由内而发,也可以乐在其中了。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知之”“好之”“乐之”是一种进阶的过程。张敬夫注释说,拿五谷打比喻,“知之者”只是从知识上明白五谷可以吃;“好之者”是在行动上表现出了对五谷的嗜好;“乐之者”则是更进一步、嗜食五谷而且吃到饱。如果是只知道而不喜欢,也是因为“知”的工夫没有做到、没有达到全面的了解;如果是只喜欢而不能实质上得到满足而产生愉悦,那也是因为“好”的工夫没有做到、没有在行动上进行实践。这样看来,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其实是一种逐渐知行合一的过程。

4、弘丹学习心得

我觉得“知之”,“好之”,“乐之”是三个学习阶段,而不仅仅是三种学习态度。

这句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从小就学习过,但我觉得以前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对这句话有一定的误解。我以为“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是三种人对待某一学问,某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最高的境界是“乐之”。

我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达到“乐之”的境界,就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喜爱这个事物,或者这一学问。

此时,再读这句话,发现自己对这句话的误解,与其说这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如说是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的人表现出来的态度。

我们最开始学习某一技能或学问,都是从了解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对此是否喜欢,当进一步研究,把玩,对该项技能或者学问有了较深的研究,真正爱上了它,此时才是以此为乐。

其实,像“把玩”,“玩味”,“古玩”这次词都显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其实是“玩”,当你喜欢上了它,并且进一步到了“乐之”的境界,学习不就跟玩似的吗?

但不要忘了,你想要达到“乐之”的状态,你得有足够深的功力,并不是说,一上来,对一个学问还什么都不懂,就直接到“乐之”的状态,这是不大现实的。

我自己学习《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今年8月份开始系统学习《论语》,最开始不能说是多喜欢《论语》,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开始学习。学到了100多天之后,我才慢慢感觉到自己是喜欢学习《论语》的,虽然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但他的智慧对我们现代生活依然有帮助,也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一些顿悟。但要到“乐之”的状态,起码要等我熟读《论语》多遍以上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个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