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鲁迅本人,才懂得鲁迅先生文章的价值
今日看到网络上有人说:“鲁迅不就是写了些文章,没有多大成就”。个人觉得,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人,第一是没有了解过鲁迅本人,第二,没有读懂过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部分人了解到鲁迅先生,都源自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应该先了解鲁迅先生本人,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文章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旧交替的民国时代。男人正好处于从长辫子剪成平头短发的年代。那个时候新旧文化交替,革命的火花点燃着很多年轻人的心灵。鲁迅先生看到了很多的旧文化的糟粕,也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改革思路。
加上,鲁迅先生本人对于人性和国民性的了解和认知非常地深刻,且对哲学也非常有兴趣。这两点,奠基了他的文章基调,必不是那些柔风细雨、风花雪月,而是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时代文化变迁的高瞻远瞩。
他运用笔杆子,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来,希望唤醒人们对于新文化的认知。
从这一点上说,鲁迅先生更像是一个革命先锋,一个战士,一个摇旗手。所以,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以前是医生,后来才弃医从文的。这个立场,注定了鲁迅先生的另一个视角——医生视角。做医生时,眼里是病人,身体上的病;做文学家时,眼里还是病,社会的病,人性的病。所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基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在鲁迅先生看来,医好了身体,如果心灵没有进步,那只不过是顶着一具躯体,重复过去的生活罢了。只有把人类心灵的病,社会的病揭露出来,才有可能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
他的文章大部分着眼于小人物。他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把握非常地到位,笔下的每一位人物性格鲜明,例如“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这些小人物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怜悯和悲哀。众多小人物的交织,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民情。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
除此以外,其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但是,时代在变迁。如今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同于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了。文锋过于犀利,已经不适合很多人的口味了。我们需要柔和一些的方法,唤醒更多的良知,回归更多的温情。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从课本里被删除了。一方面,以孩子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不再需要这样的思想武器了。
但是,作为曾经读着鲁迅先生文章长大的一代人,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是当下的你我他。这一点,足以说明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多么地深刻。尽管时代变迁,人性中的有一部分却仍然顽固的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