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分析化学第八版学习笔记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玄语梨落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产生于分子的外层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属于电子光谱。

优点:仪器普及、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准确度0.5%~0.2%

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中的电子类型包括:成单键的σ电子,双键的π电子,未成键的n电子(p电子)

  1. σ-σ*:远紫外区,波长在150 nm以下
  2. π-π*:孤立双键一般在200 nm左右吸光系数大,共轭双键吸收增强
  3. n-π*: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近紫外区,吸收强度小
  4. n-σ*:含-OH、-NH2、-X、-S等基团化合物,200 nm左右
  5. 电荷迁移跃迁:取代芳烃、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实质上是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谱带宽,吸收强
  6. 配位场跃迁:第四、第五周期过渡金属元素及镧系锕系,吸光系数小,在可见光区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

吸收光谱: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R带:n-π*跃迁引起,较长波长范围,吸收弱。溶剂极性增加,R带短移。
  2. K带:π-π*跃迁引起,吸收强,苯环上如果有发色团取代,并形成共轭也会出现K带
  3. B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重心在256nm,系数200左右
  4. E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由苯环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分为E1、E2带强
  5. 电荷转移吸收带:无机物和有机物混合的分子配合物
  6. 配位体场吸收带:过渡金属水合离子与显色剂所形成的配合物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核心是对分子中电子共轭结构影响

  1. 位阻影响:
  2. 跨环效应:非共轭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位置作用
  3. 溶剂效应: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长波移动
  4. 体系pH影响:

朗伯-比尔定律

A=-\lg T=EclE为吸光系数(给定单色光,溶剂和温度下为定值)

表示方式:

  1. 摩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浓度为1 mol/L厚度为1 cm的吸光度,用\varepsilonE_M标记
  2. 百分吸光系数或称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100 ml溶液中含被测物质1 g、厚度为1 cm的吸光度用E_{1cm}^{1\%}表示

换算关系:\varepsilon=\frac{M}{10}E_{1cm}^{1\%}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化学因素:

光学因素:

透光率测量误差:来自仪器噪声,与光讯号无关称为暗噪声,有关称为散粒噪声

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1. 光源:强、稳定、连续光谱发光面积小,氘灯、钨灯
  2. 单色器:组成,色散原件
  3. 吸收池:玻璃制成只能用于可见光区,石英都可用
  4. 检测器:
    1. 光电池:硒光电池(只适用于可见光)、硅光电池(都适用)
    2. 光电管:
    3. 光电倍增管PMT:
    4.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
  5. 讯号处理与显示器: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光学性能

几种光路类型

  1.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减免银光源强度不稳定而引入的误差
  3.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4. 二极管阵列检测分光光度计:
  5. 光纤探头式分光光度计:直接插入样品溶液中检测

光学性能

  1. 波长范围:
  2. 光谱带宽:
  3. 波长准确度:
  4. 波长重现性
  5. 透光率测量范围
  6. 吸光度测量范围
  7. 光度准确度:
  8. 光度重复性
  9. 分辨率
  10. 杂散光:

仪器的校正

  1. 波长的校正:氢灯或氘灯的发射谱线;绘制镨钕玻璃的吸收光谱;苯蒸汽在紫外去的B吸收带
  2. 吸光度的校正:铬酸钾、硫酸铜、硫酸钴胺标准溶液
  3. 吸收池的校正(配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

  1. 对比吸收光谱特征数据:波长、吸收峰、谷、尖峰、吸光系数
  2. 对比吸光度比值:根据不同吸收峰处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依据
  3. 对比吸收光谱一致性:非极性溶剂、窄的光谱通带

纯度检查

  1. 杂质检查:
  2. 杂质的限量检测:某处吸光度大小限度;峰谷吸光度比值

单组份的定量方法

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

吸光系数法(绝对法)

从手册中查吸光系数

工作曲线法

对照法

在相同条件下配置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在选定波长处分别测量吸光度,计算。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不仅可以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而且还可以测定弱酸(碱)的离解常数和配合平衡常数及配合物的组成。计算题

弱酸解离常数:

K_a=(\frac{A_{HA}-A}{A-A_A})[H^+]

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测量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属于化学计量学的范畴。

分为数值计算法和数学变换法两大类

数值计算法:图解法、信号处理法、矩阵解法

数学变换法:导数光谱法、正交函数法、褶合光谱法

等吸收双波长法:

​ 选择波长原则:干扰组分b在这两个波长应具有相同吸光度;被测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大。

紫外吸收光谱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 饱和碳氢化合物:200~400无吸收
  2. 含孤立助色团和生色团的饱和有机化和物:
  3. 共轭烯烃:
  4. α,β不饱和醛酮酸和酯:
  5. 芳香族化合物:
    1. 苯和取代苯:有E1、E2、B带三个吸收带,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吸收带都长移,吸光系数增大,B带精细程度降低。取代基红移效应次序:
    2. 助色团取代:
    3. 生色团取代:出现K带,B带长移,有时B被K掩盖
    4. 芳杂环化合物:分子中杂原子上n电子参加了芳环共轭所需的六个π电子,这类化合物不显示n-π*跃迁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

  1. 从吸收光谱初步判断基团:
    1. 210~250可能有两个共轭单位,260~300有强吸收可能有3~5个共轭单位,250~300有弱吸收,表示羰基存在;在250~300中等强度吸收,表示有苯环存在,如果有颜色,分子中含有的共轭生色团一般在5个以上
  2. 异构体的推定:结构异构体、顺反异构体
  3. 化合物骨架推定:未知化和物与已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致时,可认为两者有同样的生色团

比色法

比色法是对于能吸收可见光的有色溶液的测定方法,通常也称为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特点:灵敏,简便,许多不吸收可见光的物质可通过显色反应变为有色物质,一般通过配位反应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 被测物质与生成的有色物质之间,有确定的定量关系
  2. 产物足够的稳定性
  3. 如试剂本身有色,则反应产物与试剂颜色有明显的差别
  4. 产物摩尔吸光系数足够大
  5. 显色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如果需要萃取,应该有足够大的分配比

反应条件:

  1. 显色试剂与溶剂:依据显色反应灵敏度、稳定性、反应选择性选择显色试剂,同时考虑显色试剂用量
  2. 酸碱度:
  3. 时间:
  4. 温度及其他:考虑温度对反应速度及溶解度影响

通过试验确定显色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对于已经制定的比色方法不应随意改变条件,可以通过绘制吸光度-条件曲线选择最适宜条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